以邓小平统战理论为指导,与时俱进加强民主党派建设

2009-12-16 来源:

    改革开放后,在邓小平同志的关心支持下,民主党派组织恢复,并不断壮大,民主党派的性质从阶级联盟发展成为政治联盟,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自身建设,民主党派理论建设取得了新的成就。随着国际国内形势发生的深刻变化,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我国又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利益关系更加复杂,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作为参政党的民主党派,如何加强自身建设,在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道路上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关键是要以邓小平统战理论为指导,加强参政党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和原则等基本理论的学习,抓住思想建设的重点,努力提高党派成员的政治素质,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与时俱进,适当地扩大参政党的社会基础,提高参政议政的能力。
    一、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不动摇
   用什么样的思想来指导党的建设是政党建设的根本问题。关于民主党派建设,邓小平同志在1979年就指出:我国各民主党派都已经成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对民主党派本质属性的表述,不仅仅是个理论问题,也是指导政治实践一个重要的问题,我国的民主党派历来不是一个完整的阶级政党,它不属于阶级政党,党派成员是由部分知识分子和其他方面的人士组成,它构成的主体也不是一个完整的阶层政党,在成份上不是很完整,缺乏主体。我国的民主党派,从成立之初开始就具有政治联盟性质,不是单一阶级政党,这是当时中国历史条件下形成,也是各个民主党派的特色。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民主党派的广泛性、连续性的特点继续发展,现在有社会主义建设者、中介组织、个私企业主等等。民主党派的性质是: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具有政治联盟性质的,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政党,体现了进步性与广泛性的统一。民主党派作为政治联盟,学习坚持马列主义,也是必要的,但它的中心是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2002年各民主党派全国代表大会都提出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履行参政党职责。这是根据形势发展对参政党自身提出的新要求。民主党派学习实践“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主要是把“三个代表”与民主党派的实际相结合,把学习和实践体现在履行参政党职能上来,并不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指导参政党自身建设。民主党派是一部分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加上社会主义建设者的政治联盟,它决定了代表和反映的一部分阶层群众的利益和要求,所以民主党派自身建设的指导思想,并不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指导,应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坚持进步性与广泛性相统一,以思想政治建设为核心,以组织建设为基础,以制度建设为保障,把民主党派建设成为与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的,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党。
    二、明确参政党建设的目标和原则
    政党要加强自身建设,首先要明确建设的目标,所谓目标就是要把政党建设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党?中共十六大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答了怎样建设共产党的问题,提出把党建设成为领导全国人民沿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的领导核心。作为参政党民主党派的目标是什么?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到至今,在少数人当中还有不正确的认识,也有过很多的争论,比如,有的民主党派成员提出民主党派应该是亚执政党或次执政党,也有人提出联合执政党;中共也有人提出民主党派应该是半反对党半反对派等,这些提法从两个极端来否认民主党派建设的政治方向和目标,如果是按这些目标去做,那么必然给多党合作制度和参政党建设带来危害。中共中央(89)14号文件明确了民主党派不是执政党也不是反对党,它是参政党,并规定了民主党派的参政基本点是“一参加三参与”,这是由我国的政党制度本质特征所决定的。2002年各个民主党派代表大会修订的章程都明确了参政党的建设目标,即把各自党派建设成为与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的适应新世纪要求的、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参政党。其内涵,一是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与中国共产党长期的亲密合作;二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是适应时代发展要求,进一步提高参政议政、民主监督水平;四是具有较高政治素质,能够经受各种困难和风险的考验;五是广泛的团结,求同存异,带领广大成员在多党合作的道路上前进。
    参政党建设的原则:1、必须着眼于巩固、发展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我国的政党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是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共同创造的,是以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为基本特征的政党制度,与西方的政党制度相比较,这是一种既能实现集中统一领导,又能体现广泛政治参与,既有利于政局稳定和社会安定,又有利于各民主党派和各界人士、广大各族人民的广泛团结,更有利于促进生产力持续发展的一项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党制度,它能避免西方政党之间带来的互相欺诈互相拆台。由于受西方文化、政治制度的影响,我们一些党派成员,特别是新加入的年轻党派成员,会产生错误的思想认识。要通过学习我国的近现代史,了解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多年来,中国许多仁人志士,探索救国救民道路,最终走到今天的道路和制度,这是历史的必然的认识。教育党派成员坚定信心,保持清醒头脑,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能力。2、要始终坚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与时俱进。民主党派建设要不断适应形势的变化。当前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政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的国情不允许完全照搬国外的政党制度、政党的做法,也是行不通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和发展表明这是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一起,把先进的一些文化、政治理念,与我国国情的结合,现在政党制度是同民主党派一起创造的全新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对中国发展前途政策趋同的产物,我们要与时俱,进不断地完善,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使政治制度永葆青春和活力。3、必须与国内的民主政治建设相结合,有利于政治文明的建设。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民主政治进程如何,关系到共产党与民主党派能否在国家重大问题上进行民主协商、科学决策,集中力量办大事,促进共产党领导的改善和参政党建设的加强。要看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坚持良好的愿望与科学的方式展开,在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础上,坚持民主与法制相结合,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参政党,推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4、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参政党的建设要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深入地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而不能去照搬西方的民主理论,搞政治多元化、多党制、议会制,搞三权分立,权力制衡。5、必须坚持生产力第一的基本观点。虽然民主党派是政党,有政治利益,但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明确经济是基础,经济决定上层建筑,现在共产党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工作,参政党的建设也要坚持生产力第一的观点。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能否巩固和发展关键取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果,取决于我国能不能在多党合作的过程中,不断地发展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在我们国民素质相对不高的情况下,如果依靠政治斗争、政治权力斗争,只能导致社会利益的纷争和社会的动荡,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痛苦,拉美现象就是如此,参政党建设也必须强调生产力第一观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是最大的政治,离开这个最大的政治来谈政治,只能是空谈。
    三、与时俱进,扩大参政党的社会基础
  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前,民主党派的社会基础是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民主党派逐步成为知识分子为主体的政治组织。在新时期随着改革的深化,社会结构的多样性日趋明显,新的社会团体和社会阶层大量涌现,对民主党派的社会基础也产生一些影响。比如,当前一些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希望加入民主党派,还有一些社会中介组织的人士,自由职业者包括海外归国的留学人员,“三资”企业中的管理人员,也要求加入民主党派,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个趋势还会扩大。政党的社会基础与政党的性质是紧密相联系的,在社会结构变动过程中,能否把握好参政党社会基础的变化,对参政党的建设和政治走向有着重要的影响,要谨慎地把握民主党派社会基础的变化,从民主党派性质出发,适应社会多样性发展的要求,适当扩大社会阶层和代表人士,适当地扩大一些面,以利于扩大团结面和包容面,有利于加强思想教育和引导巩固,也有利于把不同的政治诉求,纳入国家政治体系当中,巩固和发展党派,也有利于本党派的参政议政。在适当扩大社会阶层的同时,民主党派仍然应以知识分子为主体,而不是大规模地发展新的社会全体成员。以知识分子为主体这是民主党派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挥不可替代作用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巩固这个社会基础,对于保持民主党派的性质,保持民主党派的进步性,保持民主党派日益形成的政治功能,对知识分子的影响力有着重要的基础。因此,民主党派的发展在坚持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基础上,适应时代发展要求,适当地发展新的社会阶层中的代表人物。
    四、扩大参政党组织发展的规模,提高党派成员整体素质
  改革开放以来,民主党派得到比较大的发展,与五、六十年代相比较,发展是非常快,全国现有民主党派成员60多万人,是1979年恢复活动时的8倍多。民主党派的发展规模要适当扩大,但不是大规模地发展。适当地扩大规模,更有利于广泛地团结可以团结的力量,扩大政治制度的参与面;但规模过大,对多党合作和党派自身建设会带来负面影响。一是会推动多党合作政治成本的不断提高;二是会影响民主党派发展成员的素质质量;三是对民主党派自身思想教育管理也会带来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规模问题关键要同民主党派的政党特点和它的功能相联系。民主党派历来不是群众性组织,它是由中上层人士、代表性人物组成的,主要通过代表性人士来发挥作用的,民主党派政党功能的大小,并不是主要由人数多寡决定,而是取决于总体素质的高低和代表性的大小。在组织发展的时候,要发展素质好、层次高、代表性强的人士,有利于民主党派继续保持与党密切合作的政治优势、高素质的全体优势和一部分知识分子对党的影响力,有利于吸收高素质的人才,在政治安排和实职安排上,也能够推荐出符合条件的成员,有利于提高整体素质,更好地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以及发挥团结教育协调的功能。如果我们放弃这一点,面向群众性发展的政党方向变化,就影响政党的素质和功能,这个问题是值得警惕。在新世纪党派规模应该适当扩大,但要继续坚持党派组织发展的方针,从保证民主党派的政党特点和发挥作用要求出发,在宏观上要把握好民主党派组织发展的重点和规模,坚持“三个为主”的原则,坚持发展的标准,处理好巩固与发展的关系,要坚持发展的程序。
    五、抓住思想建设的重点,增强党派成员的政治认同感
    民主党派思想建设核心是不断地增强广大成员对中共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政治制度的政治认同和政治共识,巩固多党合作的思想政治基础。政治认同是社会成员对政治体系产生的感情和意识上的认同感和归宿感,是政治体系合法性的基础,它对政治体系稳固和良性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发展,对民主党派成员政治认同的影响因素很多,既有正面因素,也有负面因素。正面因素,主要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大大增强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负面因素比较多,比如,全球化过程中,伴随而来的思想文化的渗透,它在文化渗透、价值更新、制度迁徙这些方面影响是不可低估的。经济全球化对国家的挑战要大于对社会的挑战,对政治的挑战要大于对经济的挑战,对意识形态的挑战要大于对一般工作环境的挑战,对执政党的挑战要大于对政府的挑战,对执政党的能力也会受到影响。现在国际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国的政党制度成为国际敌对势力西化的主要目标;国内的一些党派成员对政治制度认同的、认为合法的、要坚持的并不是很统一,还有很多认为不怎么明确,甚至感觉到不太对也有,有的干脆提出,政党就是以谋求执政地位为目的,不谋求政治地位的,怎么叫政党?对政治认同的问题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传播媒体的发展,特别是传媒网络的扩散,对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进行侵略。第三是民主党派领导班子,包括民主党派成员结构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年轻的新人进来了,另外市场经济条件下,党派成员竞争意识、参政意识、民主意识在增强,党派成员政治理念、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多样性更加明显。第四是共产党内部腐败现象的存在,也会影响某些党派成员的政治认同。这四个方面的原因,从深层次上对党派成员政治价值观产生影响。新世纪民主党派思想建设的重点是增强政治认同、政治共识,巩固多党合作的思想政治基础。为此,我们在抓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时,重点要放在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政治制度的教育,增强政治认同、政治共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根本原则的基础,增强政治认同,巩固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围绕遵循我国政治体系的规则问题,加强引导,使党派成员沿着正确方向和途径,在我国政治体系框架内发挥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要在教育内容、方式方法、载体方面作一些探索,尽能够做到五个结合,一是把平时思想政治工作和重大事件、重要关头的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在重大事件发生的时候、在重要历史关头的时候,我们党派成员的思想比较活跃,要在关键时候加强引导教育。二是要把思想政治工作与参政议政工作结合起来,要带领党派成员广泛地参与政治和社会实践,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增强政治的认同。三是要把思想政治工作与理论建设结合起来,就党派成员中反映出来的重大思想认识问题,从理论的高度加以研究,不断地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切实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四是要把思想政治工作与基层组织建设结合起来,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活跃基层组织生活,使思想教育得到突破。五是要把思想政治工作与维护党派成员合法权益结合起来。党派成员的许多思想问题都是在改革开放当中利益调整引起的,我们在加强思想教育的同时,要主动地关心党派成员的思想,关心他们的生活,要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解决后顾之忧,这也是思想政治工作。通过这五个方面结合来增强我们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来增强党派成员的政治认同。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