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党派进步性问题研究

2009-12-16 来源:

    中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八个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存在于制度框架之中。民主党派的发展史,是中华民族追求自身解放和振兴的历史,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发展史。今天,民主党派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参政党,为巩固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扩大共产党的执政基础,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民主党派之所以能够遵循历史发展方向、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成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主体之一,并确立参政党的历史地位,是由其本质特征——进步性所决定的。进步性是中国各民主党派共同具备的鲜明特征,与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一样,民主党派的进步性是在追求民族独立解放中产生,在争取自由民主历史中形成,在正义与非正义的斗争中赢得,在民主政治建设进程中演进深化,在政党制度保障下发展完善。我们回顾其历史,总结其经验,探讨其规律,展望其未来,具有其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民主党派进步性的基本特征
  进步性是事物的一种优良品质,是反映或代表着积极、向上的力量,它立足现实,符合时代要求,面向未来,向理想的发展目标靠近,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
  民主党派的进步性是相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而言的,其基本特征表现主要由其性质、地位和作用决定。纵观其发展历史,民主党派的进步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治取向上的坚定正确性。民主党派从中立观望、同情认同到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开展各项工作。这是民主党派历史实践的经验之谈,智慧之果,成功之因。它不仅被写入各民主党派的章程之中,并上升为国家意志写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二是成员组成上的广泛代表性。民主党派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的政治联盟。各民主党派成员结构虽然有所不同,但总体上是相似的,是以高中级知识分子为主体的政党队伍,他们经过一定程序的组织审查,在各自行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成员的个体具有进步性。民主党派的进步性来自成员,又体现在成员。三是职能与作用上的参政性和社会服务性。民主党派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一方面民主党派通过“一个参加、三个参与”即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发挥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作用,努力推进中国社会的全面发展,推进中国民主化的进程,维护社会安定团结,致力于祖国统一与世界和平;另一方面民主党派通过直接工作在第一线的成员及广泛的社会联系,发挥团结力量、凝聚人心的作用,使积极因素得到调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民主党派进步性的历史沿革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民主党派的进步性表现在:从同情共产党、走第三条道路,以不左不右的中间立场转变为联合共产党,共同反蒋,追求和平民主的政治主张;从不赞同共产党的阶级斗争到转为彻底放弃改良建国方案,接受共产党领导和革命纲领。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完全破裂,中国革命形势走向低迷。1927年11月,邓演达同宋庆龄、陈友仁在莫斯科以“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名义发表《对中国及世界革命民众宣言》,中国进入了“新的黑暗反动时代”,痛斥了蒋介石、汪精卫的反革命罪行,号召工农群众团结起来,推翻反动势力和剥削制度。1930年邓演达秘密回国,着手准备建立新党,起草政治纲领、筹建中央机关等。1930年8月9日,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简称临委会,农工党前身)第一次全国干部会议召开,标志着新的政党的成立。这是继1925年10月在美国旧金山建立中国致公党后的第二个民主党派组织。会议通过的《我们的政治主张》是农工党历史上的第一个纲领,邓演达概括为“解放中华民族,建立平民政权,实现社会主义”。当时,临委会既反对蒋介石的独裁统治,又不赞成中国共产党当时组织工农起义,建立农村根据地的做法,被人们称为“第三党”。在抗日战争期间先后成立的其他民主党派也是在国共两党的对峙中产生的。民主党派成立之初,具有鲜明的独立性,不是某一个政党的附庸,具有既不偏向国民党也不偏向共产党的政治立场。1945年10月在重庆召开的民盟全国临时代表大会《政治报告》对持中间立场作了说明:“在各种力量对峙中,尤其是两大党派对峙中树立一个独立的中间集团,便为那种环境所要求”,“要求保持不偏不倚的谨严态度,不佝同也不立异,以期达到国家的和平、统一、团结、民主。”随着国内形势的恶化,国民党反动派变本加厉地镇压革命势力,1931年邓演达惨遭蒋介石杀害,民主党派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艰难处境。
  1931年9月18日,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局部抗战相继爆发,中国共产党于1935年8月发表《八一宣言》,提出“有钱出钱、有枪出枪、有粮出粮、有力出力、有专门技能出专门技能”的口号,主张所有党派抛弃过去的成见、停止冲突、互相支持、联合抗日,建立“统一的国防政府”、“统一的抗日联军”、“组成统一的抗日联军总司令部”,“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民主党派领导人备受鼓舞,临委会领导人取得共识,“现在从斗争的实际情况来看,必须同共产党合作”,发表《组织反日阵线提议的宣言》,响应了中共的《八一宣言》,表达了同共产党合作的诚意。致公党中央也对《八一宣言》作出响应:要求取消党治,以团结各党各派共组抗战政府,领导全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维护国家独立。同时训令:“海内外各处党员,一致参加抗战工作,出钱出力,以尽职责”,继承发扬华侨爱国光荣传统。各民主党派也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参加抗日爱国统一战线,共同开展抗日救国运动。八年抗战的历练,民主党派充分认同了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爱国统一战线的正确性,与中国共产党有了十分密切的联合与合作。
  抗战胜利后,民主党派对于蒋介石的独裁与内战,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在国统区内掀起了要民主,反内战浪潮,在要求实现民主政治的斗争中与中共结盟。如1946年1月,第一次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当时国民党、共产党、民盟平分秋色,各有8名代表名额。为便于民盟内部名额分配,共产党让给民盟1个名额。可是不久蒋介石一面发动内战,一面召开伪国大,民盟领导人发表声明不参加伪国大。11月12日,伪国大召开也没有了民盟的代表席位,这表明民主党派力量走出了中间立场。1948年,中共发表《五一口号》,号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及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得到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热烈响应,标志着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逐步从中立、同情、支持、联合共产党到自觉选择接受共产党的领导,走上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道路,揭开了我国多党合作事业发展的历史新篇章。民主党派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正确的历史选择,也是进步性最重要的特征。
  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的合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成为在国家政权中的合作,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格局,如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产生的6位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有3位党外人士,56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有27位党外人士;同年10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任命的4位政务院副总理中,有2位党外人士,15位政务委员中,有9位党外人士;在政务院所辖的32个部委、署办的正职中,有13位党外人士;在省市人民政府正副职中,有54位党外人士。这种高比例的人事安排,为民主党派发挥作用创造了良好条件。
  建国初期,各民主党派积极参加各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在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斗争中,立场坚定,态度积极,为新中国的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如1950年冬,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把战火烧到鸭绿江边。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联合发表宣言,“誓以全力拥护全国人民的正义要求,拥护全国人民在志愿基础上为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神圣任务而奋斗。”全国政协与各民主党派举行联席会议,发出《关于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对慰劳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运动的协议的通知》。由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群众代表组成的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分赴朝鲜各地,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及群众。各民主党派还都成立了“抗美援朝捐献委员会”,发动成员出钱出物捐献“飞机大炮”, 其中各民主党派和工商界单飞机就捐献了900多架。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我国的民主党派主要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形成的,并且同我们党早就发生了合作关系。它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候,参加了人民政府,随后又逐步地支持了社会主义的事业。在今后,我们认为,应当采取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1956年9月,中共八大政治报告明确提出民主党派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劳动者政党”。并确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作为社会主义时期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这是对社会主义时期民主党派性质的最初界定,表明了民主党派的性质和地位开始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为社会主义条件下多党合作政治格局的确立和民主党派的履职,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1957 年下半年开始的反右斗争扩大化及随后而来的民主党派整风运动、自我改造运动、“向党交心”运动中,民主党派被戴上“ 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的帽子, 一大批民主党派领导人和成员被错划为右派分子; “ 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党派各级组织被迫停止活动,民主党派的领导人和成员受到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残酷迫害。在异常严峻形势下, 民主党派并没有放弃与共产党在长期共同战斗中形成的合作关系, 仍然继续坚持同共产党一道前进,与中国共产党一道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了坚决斗争。
  3.改革开放时期
  粉碎“四人帮”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通过彻底否定文革、拨乱反正,实现了全党工作中心的转移。全面落实了民主党派的政策,民主党派组织得以迅速发展。1979年,邓小平在全国政协五届二次会议开幕词中明确提出:“我国各民主党派……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中共“十二大”确定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进一步明确了中共与民主党派的关系,为各民主党派制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纲领指明了方向。
  各民主党派也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上来。他们在组织成员学习政治理论、业务知识,加强思想建设,提高成员综合素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把注重社会服务作为较长时期的重点工作。组织开展了教育培训、医疗保健咨询、农业科技知识下乡、文艺书画下乡进厂等各种社会服务活动。如浙江省从1979至1982年的三年统计,全省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响应党中央关于广开学路,发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办学的号召,办起了各类学校22所,在校学员达21000余人。上述各种社会服务活动具有适应党的中心工作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充分发挥各个党派的优势,无偿服务社会公益事业的三大特点。它既有益于社会,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又彰显了民主党派进步性的形象风采。
  1989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正式颁发《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首次提出了“参政党”概念,确立了民主党派的参政党地位,明确了民主党派参政的基本点是“一个参加、三个参与”;对多党合作的具体形式和内容等都作了比较详尽的规定。1992年,中共十四大把坚持和完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写入《党章》,1993年全国人大八届一次会议把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上升为国家意志写入了《宪法》,从而确定了这一基本政治制度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法律地位。200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对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又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观点和政策措施。强调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第一要务;要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就重大问题在决策前和决策执行过程中进行协商;要充分发挥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参政议政作用,并积极为他们发挥作用创造条件;要支持民主党派按照参政党建设目标和原则,把自身建设提高到新的水平等。所有这些都为民主党派施展政治、业务才能、积极履行参政党职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更加坚定了民主党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积极进取的信心和决心。
    三、民主党派进步性的历史成因
  各民主党派成员构成不同,建立的具体时间不尽相同,代表的阶层利益也不尽相同,甚至建立初期的宗旨也不完全相同。但其成员的代表性、政治上的进步性,却是所有民主党派的共同特性。分析其原因,有社会历史、组织构成、成员素质、外部指引等原因。
  1.社会历史原因。1927年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反革命政变,中国进入国民党新军阀统治时期。蒋介石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残酷镇压革命进步力量,奉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积极反共消极抗日,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义愤,以邓演达为代表的一批坚持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国民党左派另立营垒矢志反对蒋介石的独裁统治。1930年成立临委会时,集体宣读《我们的信条》表述:“(1)我们的哲学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2)我们的事业是继承孙中山革命;(3)我们的任务是实现中国平民革命,解放全中国向社会主义大道前进;(4)为实现中国革命,联合世界上被压迫民族共同奋斗;(5)我们是信仰一致,组织一致,行动一致的政治结合的战斗团体;(6)我们采取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1941年3月19日,中国民主同盟在重庆成立,当时的名称是“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同年10月,在香港的民盟机关报《光明报》发表《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成立宣言》和《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对时局主张纲领》,提出的政治主张是“贯彻抗日主张,实践民主精神,加强国内团结”。其他各民主党派也大都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经过长期的酝酿和分化组合,先后形成的。追求国家的民主、和平、独立,是现有八个民主党派成立时的初衷,也是民主党派的进步性形成的基础条件。
  2.组织构成原因。民主党派是阶级阶层联盟性质的政党,不属于某一阶级、某一阶层。从组织构成来看,民主党派的构成是比较复杂的。总体上来说,各民主党派主要代表的是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的利益。成员构成上,除上述代表性人士外,还包括其他爱国民主人士和爱国华侨,国民党中分裂出来的反对派,有民主意识的地主买办阶级代表人物,革命知识分子,还有少数共产党员。以民盟为例,民盟是在抗战初期的“三党三派”(中国国家社会党、中国青年党、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中华职业教育社和乡村建设学会)为基本队伍组成的,成员的身份十分复杂,政治成份比较多样,内部的政治分歧很大,民盟盟员中,青年党所占比例最高,而右翼的青年党与反动派有着密切的联系。中翼有职教社和乡建派,左翼有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救国会和一些知名的社会民主人士。民盟成员的政治倾向有进步的、反动的,也有在中间摇摆不定的。民主党派组织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使成员的政治态度存在着较大的宽泛性,为争取、发展壮大积极的政治力量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在各种危难关头,作为民主党派主体的积极力量始终坚持民主、独立、和平、统一、团结的主张,不断调整斗争策略;不断统一思想认识,解决党内分歧,完善行动纲领,坚持进步方向;在与国民党等反动势力作坚决斗争的同时,对党派内部的消极或是反动势力进行坚决的批判和摒弃,最终使民主党派作出符合时代要求的进步抉择,为民主党派的进步性提供了可能。
  3.成员素质内在原因。尽管民主党派的组织构成很复杂和多样,其主体力量特别是一些代表性人物,是积极向上、追求正义的。这些代表人物虽然经历的历史时期不尽相同,个人的人生实践历练也不尽相同,但他们追求民主、科学、自由的目标相同,爱祖国、爱人民、捍卫中华民族尊严和祖国统一的立场相同,崇尚正义、真理,与共产党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精神相同。这些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他们具有赤诚的爱国主义精神。不管是在外侮日重、山河破碎之时,还是负笈海外、游学异邦之际,他们以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始终对祖国一往情深,拳拳的爱国之心和殷殷的报国之志,成为他们崇高追求的不竭的力量源泉。新中国成立后,他们毫不动摇地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并与之真诚合作。他们从个人曲折的人生经历中深切地体会到,爱国和爱党是高度一致的,在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历史的必然,人民的选择。第二,他们具有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进取精神。不管是身处逆境,还是遭遇厄运,他们总是挑战人生,勇往直前。在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时,在攀登科学高峰时,在寻觅人生真谛时,他们都坚持真理、求真务实、不断探索、自强不息。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坚忍不拔、锐意进取、自觉奉献的可贵品质和崇高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相结合的典范。第三,他们具有顺应历史、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他们中不少人都曾身经改朝换代、历尽沧桑,但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始终追求光明、追求进步,有的虽然在人生道路上有过曲折,受过误伤,有过迷惘,但最终都义无反顾地走上了与共产党合作的光明大道,并且始终不渝,终身不悔,成为与共产党肝胆相照的真挚朋友。正是民主党派代表性人士共同的内在精神素质,构成了民主党派进步性的核心。
  4.外部指导引导原因。中国共产党坚持的正确方向和统一战线政策,为进步性提供了外在力量。1927年第一次大革命失败时,中国共产党在国内外的影响力还不是很大,一方面民主党派对中共的纲领目标和斗争的策略不够了解难以把握,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成立时间不长,斗争经验缺乏,政治上也不够成熟。对民主党派和代表人物缺乏正确认识,1930年成立的临委会的政治纲领是反蒋反封建的,与中共当时的纲领目标相似,却失去了联合机会。民主党派看不明中国的希望和根本出路,因此,先后成立的民主党派在组织上表现为独立性,在政治上表现为中间性。随着共产党组织上的日益壮大,政治上的成熟,确立了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中央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形成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领导集团后,通过延安整风,总结了中共长期来国内革命斗争的经验教训,把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和统一战线理论同中国国情实际相结合,同各民主党派一起,创立并不断发展完善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形成了完整的统一战线理论。1948年4月30日,中共发布“五一口号”,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纷纷响应,55位著名人士联合发表《我们对时局的意见》,公开声明“愿在中共领导下,献其绵薄,共策进行,以期革命早日胜利”。纵观历史,充分说明民主党派政治进步性是在中共正确引导指导下巩固和发展的。
  四、民主党派进步性持续发展的现实思考
  中共十六大指出:“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根据这一历史方位的判断,适时提出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世纪宣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七大又提出了科学执政的理念,并提出了通过正确处理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的战略目标。
  面对新世纪新阶段新的历史任务,同执政党保持和发展先进性一样,始终坚持、巩固、发展民主党派的进步性,是民主党派工作需要认真研究探讨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
  1.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和完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是民主党派进步性持续发展的正确方向。
  在新时期新阶段,同共产党一起,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民主党派进步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最根本的集中体现,民主党派历史方位的转变充分说明了这一点。首先,从民主党派的性质而言,民主党派由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政党,转变为由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其次,从民主党派地位而言,已由团结改造对象,转变为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政党;再次,从民主党派的任务而言,民主党派已由与中国共产党密切合作致力于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主的政党,转变为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党。这三大转变确立了新时期新阶段民主党派的历史方位,为民主党派适应时代性、符合国情需要,在新的历史时期发挥进步性的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我国的政党制度的基本内涵由三对基本关系构成,即领导和被领导、执政和参政关系,这是决定政党制度的最为根本的关系;合作和协商关系,这是运行机制性关系,是政党制度社会主义性质的体现和反映;互相监督关系,这是功能性关系,是政党制度性质和运行机制的体现和反映。这三对关系既可避免西方政党制度敌对关系、竞争关系的弊端,又可以避免缺少监督造成一党独裁的后果,充分展示了我国政党制度和谐、合作、稳定的三大优势和亮点。坚持和不断完善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民主党派的参政党地位和参政议政活动的合理合法性,发挥民主党派的进步性作用作出法律制度保障。中共中央,<89>14号文件《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确立了民主党派的参政党地位,明确了民主党派参政的基本点是“一个参加、三个参与”;并对多党合作的具体形式和内容等都作了比较详尽的规定,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走上了制度化轨道。中共中央先后颁发<05>5号、<06>5号、15号等三个在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件,对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在政府工作部门、各级法院和检察院领导成员的选配,保证民主党派成员在各级人大和人民政协中占有较大比例,使民主党派充分有效地履行参政党职能等内容做出了详细的规定。2007年11月15日我国政府发表的《中国政党制度白皮书》中明确我国政党制度具有政治参与、利益表达、社会整合、民主监督、维护稳定等方面的功能。增强了多党合作制度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在全国各级人大代表中,有18.7万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全国各级政协委员中,有37.8万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有30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担任副省长、副主席、副市长;全国401个市(州、盟、区)人民政府中,有362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担任副市(州、盟、区)长。这些实质性问题的解决和政治活动舞台的形成,为民主党派在新世纪新阶段发挥进步性作用奠定了实践基础。
  2.创新统战工作方法,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新时期新阶段的统一战线工作,为民主党派进步性持续发展提供客观环境。
  从历史到现实,统一战线一直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一个基本问题,具有特定的历史地位。胡锦涛总书记在第20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统一战线是我们党夺取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是实现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统战工作能力是中共执政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与参政党的参政能力及各项工作密切相联。创新新时期统战工作,科学指导引导好民主党派工作,是民主党派进步性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要保障。新世纪新阶段的统一战线工作范围极其广大,而民主党派工作是新时期统战工作最重要组成部分。
  新世纪新阶段,民主党派工作处在一个更加开放的环境中。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统一战线和民主党派的阶层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反映出“换代性、换位性、流动性、重组性、交叉性、涉外性”等特点。另一方面,民主党派要承担起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历史使命,不论是自身因素还是外部工作环境都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如何用中国共产党的成功的建党实践指导民主党派的自身建设,特别是党建理论的建设,解决民主党派理论建设滞后问题;如何推进参政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促使民主党派知政、知情以提高参政实效;如何解决一些党委、政府及部门对民主党派认识、工作不到位的问题;如何加强民主党派领导的培养平台,使民主党派的各级负责人具备应有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解决民主党派领导“四种能力”不足的问题;如何推进对无党派成员的培养,把更多的优秀的无党派成员留在共产党外,增强民主党派的活力和后劲;如何增加民主党派干部在政府中的实职岗位,解决民主党派参政的“缺位”问题;如何改善民主党派的工作条件,使民主党派具有社会调查、问题研究、组织活动、维护成员合法权益和解决民主党派履职过程中的位置“超脱”难等问题。
  要做好新世纪新阶段的统一战线工作,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清时代性,注重广泛性,探索多样性,研究社会性,把握规律性;必须充分认识到民主党派工作只有根据形势和党派结构成分的变化,顺势而变,不断研究新情况、探索新途径、应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不断加强、改进、创新民主党派工作,才能为民主党派进步性的持续发展创造好外部条件。
  3.加强自身建设、提升民主党派的综合素质是民主党派进步性持续发展的内在源动力。
  自身素质是民主党派进步性产生的基础,也是民主党派进步性的核心内在动力。因此,必须通过加强民主党派自身建设使进步性持续地发展。民主党派的自身建设应适应时代任务的需要、突出重点、针对民主党派实际,解决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例如组织存在形式的松散与形成合力、保持特色与全面履行职能、参政提质与专业工作高强度等。解决这些问题既需要理论上的学习与研究,也需要在实践中创新方法和途径。
  (1)进一步加强参政党思想理论建设。理论是政党之基。只有理论上的成熟,才能有政治上清醒坚定。理论上有深度,认识上有高度,参政工作才会有力度。要通过理论学习与研究,不断总结参政党参政经验,把握参政党运行规律,并以此指导实践。
  参政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内容上既要组织指导成员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和方针政策,各民主党派章程、发展历史和优良传统;又要引导成员自觉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经济学、管理科学、法学、人文科学等知识。通过学习教育,不断提高队伍成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水平。
  参政党的思想理论建设,要根据成员不离岗的实际,着眼于围绕加强参政党能力建设、提高参政水平这个重点,解答一些党员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各种疑问或困惑,澄清一些民主党派以参政理念、参政方式、参政资源、参政环境等认识上的误区:一是研究参政党建设的一般原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为什么要建设参政党,深化对参政党性质、地位、作用的认识。二是研究参政党自身建设的基本原理,如何建设参政党,创新方法,解决参政党自身建设中面临的新问题。三要研究参政党功能、参政党作用发挥的根本途径,完善参政方略、提高参政技术与艺术、健全参政体制,不断提高参政党参政活动质量。
  总之,通过加强参政党的思想理论建设,进一步提升参政党的综合素质,不断巩固多党合作的思想政治基础,从领导班子到骨干群体到每一个党派成员进一步增强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信念,对中国共产党先进性、执政能力的信任,从而确立起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做一个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践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2)进一步加强班子队伍建设。
  参政党的班子队伍建设,要以创建学习型的支部、培养思考型的骨干群体、创新型的领导班子三位一体一起抓。使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和成员勤于学习、长于思考、善学通变、勇于创新,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合好作、议好政、监好督、尽好职。党派领导班子建设要以提高成员的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合作共事能力为重点,培养班子成员特别是主副委的政治家素质和社会活动家能力。使他们具有政治家的历史使命感,有政治上的敏锐性和鉴别力,以巩固与共产党的多党合作为己任,身体力行,关注国家大事,融入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去,为社会的和谐、祖国的完全统一、四个现代化的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民主党派的骨干队伍是一支数量庞大、与党员最贴近、决定着一个党派是否具有活力和凝聚力的关键性干部群体,是党派的中坚力量。后备干部队伍是党派骨干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选拔后备干部要着眼于二点:一是选择学术地位高、社会影响大的专家、学者,使民主党派能保持社会影响和传统优势;二是选择综合素质好、组织协调能力强的管理人才,以保持党派党务工作的实力与能力。对于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应给予更多的关心、支持、激励,为他们提供学习、培训、考察、交流的机会,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和组织才能。使他们的工作热情得到激发,奉献精神得到充分的发挥。
  在整个班子队伍建设的总体布局中,要突出三个注重:即注重党派的特色,认识成员阶层基础特色是一个党派存在的理由和基础,发挥好基础优势,树好各自党派的旗帜。注重成员对象的综合素质,处理好成员数量和成员质量的关系,坚持按比例接收发展成员,发挥好党派成员的知识人才优势,树好各自党派的牌子。注重党派各级组织领导班子建设,要以多党合作、参政议政和政治交接的高度重视民主党派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树好班子的表率和形象。
  (3)进一步加强参政议政能力建设。参政议政,是民主党派的根本任务,是党派工作的生命力和进步性的外在表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提高参政议政能力,民主党派要自觉地从参政议政理念到工作实践实行好三个转变。首先,要实行好民主政治务虚向参政议政务实的转变,民主党派要尽量减少会议上的政治务虚,只讲好话、不提意见;形式上的民主务虚,只重过程、不议实情。民主党派一定要注重找准参政议政的切入点和结合点,注重求真务实,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参政议政,由说工作、讲情况、谈思想变成提意见、提建议、议大事、谋发展,再加敢批评。其次,要实行好提交一般意见提案,参政议政向多出精品决策建议转变,充分发挥民主党派智力优势,就党委政府重大决策课题开展调查研究,提出合情合理合法的对策措施,为党委、政府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再次,要实行好成员个体、政党参政议政行为向多方整体协作参政议政的转变。具体说要由成员个体或单一党派向多个党派协作参政议政转变,统筹资源,联合力量,强化实效,以彰显参政党的进步性、代表性和广泛性。
  (4)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要进一步加强民主党派工作的制度建设,特别是民主政治制度化建设,使民主党派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轨道。民主党派工作的制度建设,应从两个方面加以强化:一方面,作为执政党的中共,应用制度为民主党派工作提供法律政策保障。长期以来,中共高度重视党派工作制度建设,不断地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但在一些具体制度和机制建设方面,还是存在不足的,民主制度建设还不能完全适应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需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建设。进一步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以更加健全的制度来保障人民群众有序政治参与和民主党派“一个参加、三个参与”的到位,真正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另一方面,参政党也必须注重自身的制度建设,根据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和服务社会的职责要求,抓好各方面的建章立制,如针对民主党派工作的客观实际,应逐步完善理论学习、日常工作、组织活动、会议报告、成员发展、调查研究、参政议政、社会服务、激励考核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不断完善民主党派自身的规范化建设,用规范化建设优化党派工作运行机制,整合内部资源,激发成员活力,凝聚组织力量,提升参政议政能力和工作创造力,体现参政党的进步性。
  中国的民主党派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他的发展壮大、成为参政党,与中共发展壮大成为执政党一样,是顺应历史潮流的结果。参政党的进步性同执政党的先进性一样,始终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内容特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历史阶段,进步性的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会有所不同,但他始终与时代潮流合拍、始终与事物的发展规律相符、始终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取向和建设目标同步共振,充分体现了我国执政党与参政党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党际关系。
  
  农工党绍兴市委会课题组
  执笔  胡少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