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社区医疗群” 实践经验值得借鉴

2012-04-05 来源:联谊报

    近几年来,我省社区卫生工作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截至2010年底,全省已设立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6105家,创建了13个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40个省级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550家省级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初步建立了覆盖全省、多层次、多形式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内涵建设、运行机制、人员配置、日常管理等方面,还远不能满足广大居民对卫生服务的需求。台湾地区在社区卫生医疗方面的实践经验,值得借鉴。
  
  台湾社区医疗服务运行管理模式
  在台湾医疗服务体系中,政府部门不单独设置社区医疗服务机构,而是依托各级医院建立社区医疗群。社区医疗群,是以医院为主体,以社区诊所为基础,形成“共同照顾门诊”,强化诊所与医院之间的双向转诊制度,建立以社区为范畴,以居民为对象的“社区照顾网络”。医院与社区私人诊所签订合约,形成社区医疗服务的合作关系;医院委派全科医生和个体诊所医生组成社区医疗服务团队,形成非雇佣伙伴关系。台湾地区的这种社区医疗群模式,有效地利用了有限的公共卫生资源,极大地方便了民众就医,也延伸了医院的医疗服务。近年来,台湾社区基本医疗服务不断创新医疗群管理模式,利用保险制度引导分流病人就诊,加强城乡社区医疗一体化监管,探索医院内外社区老年护理照顾形式,切实形成了“小病在社区,大病在医院”的基本医疗服务运行模式。
  我省社区卫生服务存在的问题
  社区医疗服务与医院合作服务平台体系不健全。目前,全省尚未建立社区医院与大医院的医疗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新格局尚未形成。全省乡村医生一体化管理水平差距较大,嘉兴达100%,宁波为95.24%,而温州市仅为4.79%。
  绩效考核体系不健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财政加大投入保障,社区医院以药养医局面得到根本改变。原有的绩效考核体系已不适应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后的社区医院,社区医生工作积极性得不到充分调动,不愿承担医疗风险,小病往大医院推;干多干少、干好干坏都一样,社区责任医生“一站式”服务质量与效率低下,传统体制下的“大锅饭”重演。
  各地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不平衡。省政府在2007年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的意见》,明确提出我省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目标、体系建设、工作机制和政策措施,但各地在贯彻执行中还很不平衡,许多方面落实不够到位。
  加强我省社区医院建设的几点建议
  建立社区医疗服务与医院合作服务平台,形成一体化的“医疗服务群”。从台湾的经验来看,建立社区医疗服务与医院合作服务模式是实现两者双赢的有效途径,应由省内综合性大医院分区、分片延伸医疗服务,从三级医院一直到社区医疗机构,组成若干个以综合性大医院为骨干、实行管理一体化的“医疗服务群”,承担基本医疗服务职能。一是创建互动的网络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在各社区医院之间、社区医院与医院之间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专科医生可随时调阅以往社区就诊记录和健康档案,同时可将最新的诊疗信息自动传输到社区的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系统,社区医生可通过信息平台随时了解转出病人的诊治情况,并与专科医生共同制定病人转回社区后的康复治疗计划及随访干预计划,根据专家的治疗方案,实施相应的健康管理,真正实现“信息跟随病人走”的目标。二是转变社区医院服务方式。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实行社区服务分块分区负责制,社区医生根据居民的健康问题,通过工作平台直接为病人预约联系转诊医院,将病人及时转诊,并对自己的服务对象进行全程管理。在积极沟通的基础上,真正了解居民的需求,从“你是我的病人”向“我是你的朋友转变”。
  推行绩效工分考核,提高主动服务的积极性。积极推行绩效考核体系,对医务人员的工作量、责任心和工作难度等内容通过工分形式进行考核。实行“每人一表、每日记分、按月考评、年度奖励”。建立“三加一的考核机制”,“三”是指绩效考核工资通过三要素来考评,即工作时间、工作强度、工作质量,“一”是指个人的基础(档案)工资。按照工作时间长短、服务质量高低等指标确定工作系数,将个人收入的考核细化到工作的每个层面,通过工分的形式确立收入分配,全面提高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和工作积极性,努力做到“干与不干不一样,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
  开展专项督查,强化社区卫生服务政策落实。省政府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的意见》,强化了城乡统筹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理念,是发展我省社区卫生服务的纲领性文件。建议省政府对各地贯彻、执行情况开展一次专项督查,对各级政府建立稳定社区卫生服务投入机制、提供社区卫生服务用房、拉开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二、三级医疗机构的起付标准、支付比例档次以及建立社区责任医生制度等情况进行评估,督促各级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贯彻执行到位,进一步加快我省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