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

2012-08-03 来源:联谊报

  生物医药产业具有十分光明的前景,被誉为“世界永恒的朝阳产业”。许多国家都把生物医药产业作为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来发展。据预测,到2020年,生物医药占全球药品的比重将超过1/3。未来20年,生物医药产业将是国际竞争的制高点。

  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缺乏协调机制,政策支持不足。生物医药产业涵盖面较广,研发、生产、安全监管、进出口、人才培养等管理工作分散在多个政府部门,而宁波市缺少统一协调机构,对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缺乏战略规划和统一布局,缺乏对重大问题的协调决策机制,没有形成良性发展的产业环境;另一方面,全市针对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企业发展难以得到政府的扶持。
  企业规模偏小,缺少龙头企业。全市全部的医药生产企业为15家,且规模都较小,2011年产值最大的企业是宁波立华制药有限公司,达到4.85亿。2011年全市医药产业产值为22.03亿元,创历史新高。但这个规模只相当于绍兴的1/10、杭州的1/9、台州的1/6。而生物医药产业2010年全市总产值仅为2亿元左右,利润0.20亿元,在长三角城市群中位居下游,与宁波的经济地位极不匹配!且生物医药企业的布局较为分散,集中度不高。
  人才资金匮乏,自主创新不足。生物医药研发涉及多学科领域的知识与技术,但宁波市在相关领域人才严重不足。高学历、高素质人才仅占生物医药企业人员总数的2%左右,尤其缺乏产品研发、项目申报和市场运作的生物医药产业化专门人才,生物医药研发人才队伍不够稳定。
  此外,生物医药产品研发期漫长,需要足够的资金予以支撑。目前研发一个新的生物医药产品一般需要8~10年,成功率为5%至10%,平均研发经费占销售额比率超过20%。但一旦开发成功便会形成技术垄断优势,利润回报高达10倍以上。由于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配套支撑体系尚不完善,缺乏政府资金引导,创业风险投资机制不健全,信用担保体系不完善,全市生物医药企业融资渠道主要还是依靠单一的银行信贷。因为处于起步阶段,实力不强,缺乏信用、资产抵押等条件,大多数生物医药企业贷款困难,导致用于科研的经费(新药的研发费用和生产技术的改进提高)投入水平偏低。
  人才和资金的匮乏,使得相关企业难以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缺乏可持续发展动力,并且产品在研发、生产和销售环节上严重脱节,实验室研发的产品不能迅速产业化,形不成自己的品牌。
  
  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建议
  理顺体制机制,营造发展环境。成立由市政府领导任组长,市级相关部门参加的宁波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和规划领导小组,建立宁波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以理顺体制机制,整合政府行政资源,全面统筹协调全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工作。聘请国内外著名专家、企业家,政府管理人员等组成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为产业、企业发展提供指导。
  积极为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制订《宁波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促进条例》等相关政策,以法规形式保障和推进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在产业布局、政策、重大项目、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在生物医药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等各环节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完善生物技术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加大对知识产权侵权的惩处力度,有效遏制各种非法侵权活动;对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按国家政策享受15%的企业所得税优惠;对专利产品或新产品转化为生产力,且当年纳税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按10%的比例返还给企业,用于支持企业的研发和技术改造。
  加大资金投入,拓宽融资渠道。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以无偿资助、贷款贴息、配套补助等形式,支持生物医药研发和产业化、企业重点技术改造升级、知识产权保护等;通过政策引导,吸引国内外风险投资机构投资全市生物医药企业;设立企业改制上市资助资金,对完成股份制改造并进入辅导期的生物医药企业和获批上市且所融资金主要投在宁波的予以奖励,以调动企业上市积极性;支持生物医药企业采取股权融资、知识产权质押、项目融资、租赁融资、信托融资、基金融资等形式进行融资,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建设产业园区,打造服务平台。要抓紧规划建设生物医药产业园,因为产业园一是能够整合生物医药企业优势,并为技术、人才、产品等优质资源的集聚提供平台;二是有利于引进国内外知名机构、研发中心及相关跨国生物制药公司和国内知名生物医药企业入驻宁波;三是能建立企业共享的实验研究平台和新药筛选、新药评价、小试、中试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以及人才信息、技能培训、融资、政策法律咨询等专业服务平台;四是有利于发展与生物医药产业密切相关的医药商业、研发产业、信息服务、教育培训、医疗养生、物流会展、国际合作等配套行业。
  引进培养并重,集聚优秀人才。一要对来宁波创业的高端专业技术人才及留学生在企业注册登记、土地使用、推荐上市、贷款贴息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二要设立专项奖励基金,对研制开发创新产品的科技人员予以奖励,鼓励企业积极试行年薪制、风险抵押、持股经营、期(股)权激励等新型分配方式,调动技术和管理人才的积极性;三要建立产学研联合人才培养机制和生物医药人才资源信息库,支持国内外著名院校和科研院所来宁波合作创办生物医药产业科研成果转化基地、博士后流动工作站等。四要积极发挥地方院校如宁波大学、浙大理工学院、浙江医药高专等院校的作用,创办生物医药专业、强化生物医药学科建设,并加强相关岗位的职业资格培训,为生物医药企业中青年技术骨干提供接受继续教育的平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