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协农工党界别:加大新型农作制度推广力度

2016-01-27 来源:联谊报

    □提出者:省政协农工党界别

    意见建议: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中指出,面对当前严峻的环境资源压力,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在部分地区实施可耕地休耕以及轮作制度。

    我省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就开始探索粮经结合、水旱轮作和种养套作等模式。经过近20的努力,目前已逐步形成具有浙江特色的新型高效的农作制度。

    实践证明,粮经结合、种养结合、果牧结合、间作套种、水旱轮作、稻鱼共生、立体种养等新型农作制度模式不仅兼顾了粮食产量与经济效益,有效缓解了“政府要粮、农民要钱”的矛盾,更重要的是,通过利用生物互促、互作、互抑作用,综合协调土壤、水、肥、气、热、微生物等自然资源,能有效控制作物的一些疑难病害,减少农药化肥的用量,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我省农业生态环境优化。

    近年来,省农业厅通过现代农业发展资金和生态循环等项目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新型农作制度的推广应用,目前应用面积已达250万亩,预计明年将达到300万亩。尽管如此,由于新型农作制度涉及部门产业较多,缺少统筹布局,推广应用较慢,总体应用面积还不大。

    新型农作制度是适合当前浙江农业发展的先进生产方式,把这一制度推广变“盆景”为“风景”,有助于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有助于推进我省农业供给侧改革、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为此,特提出如下建议。

    各地要争取把创新和推广新型农作制度作为财政支农资金的重要内容,建议财政部门在安排资金的具体操作中多考虑实际情况,更具灵活性。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农业项目资金,为新型农作制度的推广创造必要的基础设施条件。认真落实各产业、环节享有的与新型农作制度推广有关的种植补贴、订单奖励等政策。支持和奖励在创新农作制度和通过推广新型农作制度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方面成绩显著的组织和个人。

    组织农业科研部门,围绕当地农业主导产业与优势特色产业和主推种养模式,集中资金和技术优势,解决创新农作制度中存在的瓶颈性技术难关,如作物选择、茬口搭配、栽培方式、连作障碍等,探索新模式的高产机理、互促机理和生态效应,形成一套完善的新型种养技术体系。

    加强适宜于在大棚内作业的小型农业机械的研发和引进力度,如小型翻耕机、旋耕机、移栽机、播种机、插秧机、收割机等。将符合条件的农作物耕、种、管、收以及加工、贮运等农机列入购机补贴范围,进一步提高农作物特别是经济作物的机械化作业程度,实现机械化、规模化生产,逐步解决高效经济作物劳动力密集、规模小、成本高等问题。

    新型农作制度推广应朝着农业基地化、布局区域化、发展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方向发展。大力培育新兴的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扶持壮大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走生产、贸易、加工同步发展的产业化、信息化融合之路,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农业综合效益,以农业生产技术的革新,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重大变革。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