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互联网+居家养老

2017-06-02 来源:联谊报

  
  互联网+居家养老通过互联网技术的运用,使居家养老变得智能化、人性化、便利化,能更好地满足老人需求,对于提升养老品质促进养老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宁波互联网+居家养老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海曙区依托81890求助服务平台,通过一键通电话机,实现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紧急呼救智慧化。部分城区对互联网+居家养老作了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互联网+居家养老存在的主要问题
  系统规划不足。互联网+居家养老服务只是在紧急呼救、平台建设、产品开发上有了初步的探索,目前的平台或系统都是在各自区域内部独立运行的,缺乏统一的服务流程和标准,各区之间无法形成通畅的信息渠道。为老年人提供的服务在各区之间存在一定差异,且覆盖面有限,从而影响了老年人对互联网+居家养老的认同和满意程度。
  参与主体不足。宁波尚未把互联网+居家养老纳入议事日程,未全面开展起来,缺乏社会参与的平台。企业注重联合政府开发互联网+养老服务系统和产品,并不愿意利用自身的互联网技术直接为社区老人提供专业有偿服务。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绝大多数只能提供传统的非规模性的为老服务,还难以被有效纳入到互联网+养老服务体系中。
  综合保障不足。一是资金保障不足,互联网+养老服务的持续投入较大,财政投入十分有限。二是技术保障不足。已有的互联网+养老服务信息系统的应用性还难以接地气,难以应对实体的为老服务的差异性、复杂性。三是应用保障不足。绝大多数老年人对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技能还较低,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普及,同时市场开发的互联网+养老产品的应用性、丰富性和便捷性也有待提高。
  发展互联网+居家养老的对策和建议
  政府主导,系统规划。现阶段居家养老主要有健康、生活、文化和安全四大需求。健康方面需要对老人的身体状况进行跟踪监测并对异常情况及时警示。生活方面需要解决老人的饮食、家政、出行、购物等日常起居问题,为老人提供便捷安心的服务。文化方面则需要为老人提供他们感兴趣的新闻、影视、政策法规、戏曲、养生保健知识等。安全方面需要保证老人的居家安全,全方位监控来访人员以及家庭场所的烟雾、煤气等。围绕四大需求,建议在市级层面进行统一规划,由民政部门牵头,联合教育、文体、医疗等部门,制定统一的服务流程和标准,在全市建立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居家养老管理平台,统一建立大数据服务中心,合理确定统计指标体系和考核指标体系,确保所设计的养老服务既符合地方供给条件,又符合老年人需求。在街道社区层面,则鼓励建立健康医疗中心、O2O(线上线下)生活服务中心、文化信息中心等多样化、个性化养老服务系统,实现与市级居家养老管理平台的无缝对接,确保整个社区养老服务平台操作方便、运转有序、服务高效。
  广泛发动,多元参与。互联网+居家养老是一种开放性的养老方式,要广泛发动,积极引入企业、公益性组织、志愿者以及社会的参与。在软件开发上,发动网络技术企业针对社区养老运转流程和应用需求,开发系统管理软件和终端应用软件,然后由政府购买或个人下载使用。在智能设备研发上,鼓励科技型企业多研发符合老人需求的智能化设备,如老人专用智能手机、智能手环、便携式检测设备、呼叫铃等,强化智能养老的硬件基础建设。在养老服务提供上,不仅要吸收家政服务中心、医疗服务机构等进入养老基础数据库,为老人提供服务,还要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化公益性组织和志愿者参与养老的方式。要支持企业为老人量身定做一些网络服务,如帮助老年人开展网上购物、网上交友等,实现老人养老与企业盈利的双赢。
  多措并举,综合保障。资金保障方面,一是将互联网+居家养老作为民生事业加大投入;二是引导并支持社会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展,建立社区养老慈善专项基金;三是出台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和个人投资居家养老服务事业;四是个人或家庭根据需要购置相关智能设备,选择相关服务,政府对特殊老人提供补贴。技术保障方面,一方面,要在信息化系统建设方面加大投入,确保系统运行顺畅、维护简单、功能齐备、信息传递及时;另一方面,要完善配套的智能设备和物联网技术,逐步建立健全与老年人沟通便捷、服务及时的信息化服务网络。应用保障方面,网络作为一种新兴技术,虽然在开发老年终端设备和操作系统时,力求最大化方便老人,但还必须加强宣传教育和应用培训,帮助老人既在思想观念上接受这些新生事物,又能在实践中准确运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