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炼之,出生于1925年4月,海盐县石泉镇人。1986年5月加入农工党。曾任农工党海宁市基层委(支部)第一、二、三届主任委员。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长期坚守在基层医疗岗位,悬壶济世、造福苍生,深得基层群众的爱戴,也得到党和政府的充分肯定。1958年荣获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的"血防先进工作者"称号;1990年荣获中共海宁市委授予的"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业人才"称号;1997年荣获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的"名中医"称号;2007年被聘为浙江省名中医研究院研究员。同时,被推选为浙江省第五、六、七届人大代表;嘉兴市第一、二届人大代表,人大常委会委员;海宁市第六、七、八、九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987年9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人生旅途引路人
认识朱先生,很偶然,不曾想,朱先生竟然成了我人生旅途的引路人。我与朱先生相识于1989年4月间。我因脾胃虚弱,亲戚推荐我去中医院请朱先生诊治。那天上午10点,到中医院挂号后走上二楼,发现朱先生诊室的门口挤满了候诊的人。我挤进去,把病历放在了先生的桌上,先生略抬头看了我一眼,伸手把我的病历排在了最后。我细细打量着眼前这位头戴黑色呢布舌帽、鼻架一副黑色粗框眼镜、面容慈祥的老先生,顿生敬意。11点30分是医院午饭时间,眼看着快到饭点了,可还有好些患者在等待,身边还有几位是从桐乡、海盐慕名而来的。我担心自己上午轮不到,便走进诊室,趁着先生核对处方签名的空隙,忐忑不安地轻声问道:“朱医师你好,都快下班了,我这还能看到吗?”朱先生侧身转脸,微笑着对我说:“噢,病人看完下班,侬在外面稍微等等。”我说:“谢谢侬,朱医师。”我在外面耐心地等着,轮到我时已到了12点35分。我走进诊室,朱先生客气地说:“不好意思,让你等的时间长了。”我说:“朱医师,难为情,侬饿肚皮了。”朱先生说:“没事,看病要紧。”经过朱炼之先生的“望、闻、问、切”后给我开了7帖中药,并嘱咐我饮食生活方面需要注意的事项,药吃完后复诊等等。因考虑到先生还未吃饭,我便起身打过招呼,匆匆告别。一个星期后,我如约前去复诊,先生详细了解我服药后的身体状况,把脉、看舌苔,又开了7帖中药。先生说:“再巩固一下。”随后先生与我拉了拉家常,在我起身告辞时,他拿起一张小纸片,写下了他家的住宅电话号码,告诉我,他就住在中医院对面,有空打电话给他,去他家坐坐。
从此,我成了朱炼之先生的挚友,得到了先生的谆谆教导。在先生的推荐下,我1993年加入了农工党,并在先生的培养教育下成为农工党海宁市基层组织班子的骨干,连续23年担任了嘉兴、海宁二级政协委员。
悬壶济世救众生
朱炼之先生先祖以医为业名噪乡里。父亲命其继承祖业,研习医术,能为民疗疾而有用于世。少年时代的朱炼之先生随海盐名儒陆凤书习医,他勤奋好学,孜孜不倦,打下了深厚的国学和中医经典基础。启蒙后,父亲旋又将其送去上海随嘉兴名医朱斐君先生,专攻内科。
1944年抗战胜利前夕,朱炼之先生悬壶于海宁硖石镇。解放后,朱炼之先生响应政府号召,毅然放弃优厚的收入,劝说镇上各大中西名医,组建了海宁首家集体所有制的硖石中西医联合诊所(即海宁中医院的前身),并被推选为副所长。当时,医疗卫生基础薄弱,朱炼之先生克服困难,全身心投入。
在众多患者眼里,朱先生不仅是个耐心、暖心、慈祥的医生,更是处处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的长者。他不仅认真诊断用药,还详细叮嘱患者生活方式的调整改善。对于家庭经济条件欠佳的病人,尽力为他们减轻医药负担,尽可能用最价廉的药让病人得到最佳的治疗。他每天第一个到医院打开诊室的门,最后一个下班离开医院。一个上午接诊四、五十位病人习以为常,从来没有准点吃饭,总是坚持看完最后一位病人才起身。为了多看病人少跑厕所,他还控制自己喝水。朱先生的家就在医院对面,所以一些患者在错过了门诊看病时间后,便尝试着登门向先生求诊,有些甚至是晚上及休息日慕名前往,朱先生和夫人褚尔贤医师总是耐心接待,细心诊断。
朱炼之先生悬壶济世60载,治愈的疑难杂症患者不计其数,为无数病人解除了痛苦,书写了一段漫长的杏林传奇。
“猫人参汤”惠百姓
海宁地处杭嘉湖平原,内陆面积668平方公里,其中平原占87.94%,山丘占1.81%,水域占10.25%,河网交叉,遍布城乡。曾经是浙江省血吸虫病严重流行区之一,1952-1990年海宁累计灭螺面积达1022万多平方米,治疗病人148810人,其中晚血病人3542人。
朱先生在日常的接诊中,发现大多数患者的肝硬化、腹水、黄疸都与血吸虫病有关。他根据自己多年来的临床诊治经验,结合在血吸虫病普查工作中所掌握的详细资料,经反复研究探索,形成了独特的“猫人参汤”方。1973年春,他用该方治愈了一名因肝肾阴伤、脾弱失运、湿热瘀结,胆液不循常道而外溢发黄,水气交阻而形成腹水的肝病患者。从此“猫人参汤”方,能治愈肝硬化伴发腹水、黄疸病的消息在社会上传开,慕名而来向先生求诊的患者络绎不绝,治愈的患者更是不计其数,朱先生名扬杭嘉湖。
全国基层名老中医工作室指导老师,嘉兴市名中医,海宁市中医院原副院长曹建春主任中医师,谈到朱炼之先生的“猫人参汤”方感叹地说:“猫人参汤在临床上具有独特的功效,特别是对肝硬化腹水的治疗……每获良效,屡试不爽,治愈或获效的病人不计其数。一直来我在带教实习生或年轻医生时也常常让他们选用此方,也每每获效。所以猫人参汤是朱老先生治病的精髓处方之一,也是我们海宁乃至全国中医界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传承。”
“猫人参汤”方,治疗湿热瘀结日久酿成肝硬化伴发腹水黄疸证候之中草药经验方,效显价廉。1991年被全国中医学会收录在出版发行的《南方医话》一书中。
大医精诚沐后人
朱炼之先生除了日常的门诊之外,还收徒带学生。他非常重视对学生的教学与指导,每周抽出二到三个下午亲自授课,从《内经》《伤寒论》等经典到金元四大家,再到叶天士、王孟英等温病学派。他在对学生的带教上,非常严谨,从辨证论治的缜密,遣方用药的认真,到人品修养,乃至与医患之间的沟通技巧,都是一一教导传授,毫无保留。
曾任浙江省中医院副院长、主任中医师、博士生导师的沈敏鹤教授,1983年进入浙江中医学院学习并到海宁县中医院实习,朱先生就是他的带教老师,沈敏鹤评价朱先生:“有爱心,细心,小心。”他说,“在实习的时候,先生能够让我们学生住在他家里,这样一方面言传身教,也可以去体会他的生活;先生他对待每一个病人,不管是领导、还是普通老百姓(农村来的),他都一视同仁,很细心地问诊病史;他说是药三分毒,任何药病人吃下去以后都有影响,所以说呢,用量一定要控制。我记得他跟我讲,治疗脾胃病用黄芩特别的小心。他一直跟我讲,你们以后到了临床,黄芩不要超过六克。这个我一直用到现在,遵循老先生的话。”
1977年,朱炼之先生受省卫生厅以及嘉兴卫校的委托,在海宁市中医院承办了三期中等教育中医班,中医班中医主讲人是朱炼之先生,为全省中医领域培养了100多位中医人。浙江省名中医、浙江省立同德医院陈勇毅主任中医师就是当年参加中医班培训的学生。目前跟陈勇毅主任中医师一样曾参加过培训学习的这100多位学生,都活跃在浙江省中医领域,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成绩斐然,有的成为省级、国家级名中医,学科带头人,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2015年朱炼之先生生前保存的一部分手稿、读书笔记、临证等,由其学生海宁市中医院原院长钱菁先生整理,编辑为《老医甲子医验》一书,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分医稿存真、验案采菁上下两部分,上一部分医稿存真中收录了医理探赜、诊治心悟15篇诊治疑难杂症的心得体会,下一部分验案采菁中收录了中医病症、西医病症135例。
朱炼之先生一生勤恳为民坚守初心。无论是本职还是兼职,每一项工作都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在履行人民代表职责时,亲临选区,听取选民意见,积极反映社情民意,为海宁医药卫生事业、中医药发展、科技人才培养等献计出力,得到中共各级党委、政府、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在海宁创建农工党组织,为农工党组织发展、参政议政、社会服务等工作,做了大量开创性的工作,为农工党海宁基层组织的健康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
朱炼之先生于2011年10月去世,距今已13年,然而每每回想起他老人家和蔼可亲的音容笑貌,恍如昨日。他兢兢业业的钻研精神、为民服务的博爱情怀,值得我们后人永远铭记和传承。他是为医者的骄傲,也是我们农工党人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