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奖日前公布,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简称宁波材料所)等参与完成的一个项目,获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该项目为超高强高模UHMWPE纤维及其防弹防割复材关键技术与产业化,而宁波材料所负责该项目的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纤维材料技术团队负责人陈鹏,他长期从事新材料学习研究。
自2009年初入职宁波材料所以来,陈鹏在科研岗位上成绩斐然,已授权发明专利52件,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省部级科技奖励5项,入选浙江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年,他和团队的众多研究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累计产生经济效益2.56亿元。如防疫口罩用熔喷无纺布,采用新型生物基功能纤维,关键指标达到国家最高标准,全部实现了工程化应用。
技术突破,产品超越国际水平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纤维是三大高性能纤维之一,它超强、超轻、耐腐蚀,主要用于防弹衣等军、警防护装备。
我国虽然实现了国产化,但是国产纤维性能偏低,不能满足新一代装备高性能、轻量化的要求。
而国外防弹级纤维对我国禁运,如何打破“卡脖子”局面?
2010年,回国不到一年的陈鹏及其同事们建成当时国内首条可模拟工业化生产的UHMWPE纤维吨级试验线。
然而,初次试验得到的纤维样品,其性能还不如国产对标产品,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更是望尘莫及。
原料不对?团队成员马上到原料单位去商量,按照探讨改进方案。
设备不行?他们查遍资料没有答案,只有撸起袖子拆机器、换组件。
工艺不是最优?他们大胆假设,反复尝试。这一试就是十余载,才迎来了全链条的技术突破。
2023年11月,经现场随机抽样和第三方盲测,陈鹏团队制备的纤维性能超越了国际最高水平对标产品。
2024年12月,陈鹏团队参与的一个典型的“产学研”合作项目,获得浙江省科学技术奖。
这一项目实现了超高强高模UHMWPE纤维及其防弹防割复材关键技术与产业化,支撑我国新一代高性能、轻量化防护装备的自主研制与列装。
创新材料,解产业难题
针对“双碳”战略背景下生物基产品前景好但应用受限的产业难题,陈鹏运用高分子“合金”原理,创制出新型生物基共混纤维。
这款新材料兼具良好的力学性能、耐热性和染色性,不添加任何助剂,实现抑菌功能。
2010年7月,陈鹏成功从试验线纺出第一束生物基共混纤维,曾被形容为高科技“蚕宝宝”吐出的新型人造丝,作为独立新品种被列入《中国生物基纤维及其原料科技与产业发展(30年)路线图》。
2012年9月,陈鹏受邀到奥地利参加世界纤维大会,向国际同行们介绍了这一原创性研究。
会后,欧洲某跨国企业的研发负责人与陈鹏一道飞抵中国,专程来到宁波考察此项技术。他表示,绿色低碳将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主旋律,看好中国团队创制的生物基共混纤维。
如今,这一新型纤维已实现产业化,推动了系列功能纺织品的市场应用,2023年单品销售突破1.7亿元。
建言献策,勤参政履职
2018年,陈鹏加入了农工党,2022年担任宁波市政协委员、常委。他立足科研本职工作,积极参加市政协及党派组织的调研活动,着重围绕低碳环保及医用新材料等方面积极建言献策。
微塑料颗粒“入侵”生活,成为“达摩克利斯之剑”悬挂在人类头顶,发展生物基可降解塑料或能找到“出路”,他建言进一步引导促进生物基可降解塑料产业发展。
聚焦国家“双碳”战略,他提出关于引导促进生物基可降解塑料产业发展的建议,呼吁基于现有产业发展条件,多措并举加快推进生物基可降解塑料产业发展,获得了省领导的批示肯定及相关部门的采纳,有力地助推了我省低碳环保新材料产业的发展。
疫情防控期间,陈鹏通过调研获悉,国内不少医疗器械的关键原材料仍受制于人,过度依赖进口,一度导致产品缺货、断货,影响群众生命健康。为此,他在市政协大会上提交委员提案《关于加快医用新材料研发,助力医疗器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当前,我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驶入了快车道,其动力电池安全是大家关注的热点之一。陈鹏未雨绸缪,深入开展调研,在今年政协大会上提交了《关于加强动力电池安全保障,护航新能源汽车产业行稳致远的建议》委员提案。
“担任市政协委员两年多来,我如同一个水滴,融入了汪洋大海,过去埋头科研不闻窗外事,而今更多地关注老百姓的需求和产业发展,并结合本职工作,努力寻求答案。”陈鹏诚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