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来自衢州的周正。今天我和大家分享的故事是《扎根“三农”三十载 “稻”梦田园谱华章》。
照片中穿梭在稻田中的身影,是常山县农工党党员、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何水清。30余年一万多个日夜,她将论文写在大地上,把初心种在稻田间。今天,让我们透过这位“禾”专家的故事,见证农工党与这片土地血脉相连的奋斗历程。
1930年,中国农工民主党在上海成立,从创始人邓演达先生提出“解放农民,实现耕者有其田”的主张开始,“三农”精神便深植于农工党血脉中。在浙江常山,这份信仰化作一粒顽强的种子,于三衢大地萌发成乡村振兴的蓬勃力量。
上世纪90年代,刚成立的农工党常山县支部(现为“常山县总支”)便面临着一个问题:如何让党派优势与山区农业县实际相结合?答案就在脚下这片土地。
2009年,常山县百亩以上的种粮大户快速发展,由于“双抢”季节人手紧张,有的大户不能完全按技术要求做好育苗插秧,导致出现连晚减产现象。恰逢何水清到合作社指导水稻种植技术,通过田间调研,她大胆萌生了在常山试验再生稻的构想。
大家请看,在这株收获两季的再生稻里,藏着农工党人怎样的“智慧密码”?
在农工党常山县支部的指导和推荐下,2012年,何水清带领技术团队向省科技厅申请立项,开始再生稻试验示范及推广。每天早上6点,她就骑上电瓶车前往县城40公里外的再生稻基地,指导农户做好育秧、施肥等,破旧的电瓶车后备箱里放着老三样:温度计、笔记本、农工党党章。她常说:“农工党党员身份提醒我,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战斗。”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再生稻亩产量已从最初的200公斤提升到500多公斤,其百亩示范方创下浙江省高产纪录,得到省农业农村厅高度肯定,再生稻技术被全省推广。
“我们农工党人,就是要做农民最需要的那把锄头。”这句话,成为了农工党常山县总支的行动准则。
在何水清的带动下,农工党常山县总支打造了“三同服务”品牌:“同心共富基地”精准化实施产业帮扶,助力郭塘村集体、农户增收500余万元;“同向共爱基地”累计开展互联网远程门诊100余次,下乡送健康活动50余场,服务群众1万余人;“同行共愿基地”为浙西山区500多名留守儿童开展暑期公益培训240余课时,送出夏日清凉礼包3万余份。
同志们,当我们行走在常山万亩再生稻基地时,总会想起何水清那句朴实的话:“我的人生价值,就是做一株长在田埂上的稻子。”而农工党常山县总支,正是一片这样的稻田——每一株稻子都向着太阳生长,它们的根,深深连在这片深爱的土地上。
让我们继续以稻穗的姿态躬身大地,用科技与情怀,在新时代的田野上,书写更多“禾下乘凉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