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情民意大家谈】谭亮:产业浪潮中的“声”与“思”

2025-09-23 来源:省委会调研部

产业浪潮中的“声”与“思”

谭 亮

作为民主党派成员,社情民意信息是参政议政的重要渠道。在我个人的写作实践中,我的体会是:既需要扎根现实的洞察力,也需要穿透表象的思考力。接下来,我主要从选题方法、结构逻辑、写作技巧三个维度,结合自身经验、总结心得体会,跟大家一起探讨交流。

选题方法

在“小切口”与“大视野”间寻找平衡点

一是从专业领域挖掘问题。社情民意的价值在于解决实际问题,熟悉的问题往往在本职工作中。例如,我作为化工新材料行业从业者,大多数选题切口与素材基本来源于所属产业链上下游。这种基于专业观察的选题,能保证问题真实性、建议针对性。二是关注政策执行的落差。政策制定与基层实践的落差,如绿色发展、环保政策等,与产业的发展关联度高。作为中小制造业企业主,政策落地执行过程中可能给企业带来不便,因此针对这一领域的政策落地与中小企业发展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便是写作的切口。三是捕捉社会情绪的“未诉之痛”。有些社会问题虽未引发广泛关注,但已形成潜在隐患。比如针对我国高温高压、易燃易爆化工厂作业环境,当前虽然未形成大范围安全事故,但偶发爆炸类事件,侧面反映化工安全生产隐患问题需“未雨绸缪”,而针对这一现状的“未雨绸缪”就是写作的切入口。

逻辑结构

构建“问题-分析-建议”的逻辑闭环

一是描述问题:写作应使用具体数据与真实案例作支撑,减少模糊形容词与猜测类素材。例如,指出“2024年某市2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17家未配备儿童退烧贴剂”。数据案例应来自权威来源,以提升信服力。二是分析原因:深入分析问题本质,避免简单归因。例如,大学生就业难和人才引进政策效果不佳,可能是产业配套不足或企业需求与学生职业规划不匹配。分析时需考虑政策、市场和社会文化因素。三是设计建议:建议应注重可操作性。遵循“三可”原则:可量化,如“提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经费标准至120元”;可执行,如“设立三甲医院‘社区转诊绿色通道’”;可评估,如“公示转诊患者30天内再入院率作为考核指标”。

写作技巧

持续提升的方法论                       

一是创建“问题树”素材库,按领域分类记录问题。如医疗类下设“基层能力、医保衔接、药品供应”等子项,产业分类下设“原料、技术、设备”等子项,每个问题附带案例、数据和政策,形成可检索的素材网络。二是从决策者角度模拟推演。写作时考虑领导关注点,既要描述问题也提出解决方案。例如,针对基层社区养老床位与医疗床位配置不当,先描述养老床位空置问题,其后提出“盘活资源”和“建立监管机制”等对策建议。三是跨学科学习,打破思维定式。多问、多交流,即使在不熟悉的领域也要力求准确。秉持“不求写的都会,但求写的都对”的原则,通过咨询专业人士和信息汇总,扩充写作素材。四是在理性表达中注入人文温度。标题可直抒胸臆,但需兼具信息量与冲击力。例如,“人工关节核心置换材料”“人形机器人”等信息通过突显需求切口引发思考,提升吸引力。此外,解释专业术语时,用通俗语言“翻译”,避免词汇生硬造成理解误区。如“特种工程塑料”可解释为适用于耐高温、高强度等极端环境,通常在高端领域作为高性能高分子材料应用。

最后,我觉得社情民意信息写作,其实是一场自我认知的修行。社情民意信息写作本质上是一场“认知-表达-反馈”的螺旋上升过程。它要求我们既要做现实的观察者,记录田野间的细微褶皱;也要当制度的解读者,在政策文本中寻找优化空间。这份工作没有捷径,唯有保持对现实的敏锐、对问题的敬畏、对文字的谦卑,方能在参政议政的道路上走得更实、更远。

(作者系农工党中央参政议政特约信息员,农工党富阳区基层委党员,世秀新材料科技(浙江)有限公司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