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孙一勤:人工智能融入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内在逻辑和增效路径

2025-11-25 来源:绍兴市委会

人工智能融入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内在逻辑和增效路径

孙一勤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人工智能同社会治理的结合”“运用人工智能提高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水平”。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成为党和政府治理国家、服务社会的重要科技工具。如何有效构建并运用“AI+政协”智能化模式推进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创新发展,成为一个重要议题,需要从系统化视角考量智能技术融入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内在逻辑、价值、挑战与可行路径。

一、理论依据与实践逻辑

(一)理论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是人民民主的真谛。人工智能技术运用,契合协商民主理论、数字治理理论,为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和理论依据。协商民主理论注重协商民主领域中多元主体的平等对话、协商、集思广益,在包容互动的基础上求同存异,达成共识,并以此推动公共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智能技术的发展为民主政治带来新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持,创新了民主政治的参与方式,这是数字治理理论的体现。数字治理理论主张依托数据分析和智能算法优化决策,提升系统治理效能。数字技术可以赋能民主政治的运行逻辑,为政府部门提供一套更具针对性、时效性、科学性的政策方案。

(二)实践逻辑。一是技术驱动逻辑。人工智能“数据驱动”特性契合协商民主信息需求。智能分析系统梳理海量数据,为协商议题提供依据;舆情监测工具实时捕捉社会热点与舆论态势,为协商过程提供民意反馈。如浙江省政协依托大模型技术推出AI工具,实现智能写作等功能,助力委员高质量履职。未来还将接入多主题数据库,为协商议政提供数据支撑。智能技术创造的数字空间成为民主实践公共领域,推动协商从经验判断走向有数据支撑的精准决策。二是制度适配逻辑。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制度体系涵盖协商主体、程序、规则等方面。智能技术可嵌入制度环节,贯通“议题提出-调研论证-协商互动-成果转化-反馈评估”流程,打造数字化、全链条、闭环式协商过程,使“全过程人民民主”在政协平台具象化、可操作,实现履职主体全方位参与、履职环节全流程服务、履职信息全过程管理、履职成效全方位跟踪,加强工作规范化、精细化。同时,面对复杂多变的治理环境,人工智能能快速响应,提出决策参考,强化制度韧性。三是社会建构逻辑。全过程人民民主强调民主参与的全过程、全覆盖,人工智能可借助线上平台突破时空限制,拓宽参与渠道,增大社会覆盖面。智能技术还可以重塑协商互动模式,如用智能匹配系统,根据所议之事和政协委员特长来优化分组讨论;通过数据分析,提前预测社会风险点,为协商民主提供前瞻性支持;利用情感分析、聚类分析精准识别不同群体的诉求与分歧,获取更全面的民意图谱,有助于精确地处理社会与政治事务,提升政协工作公开性、规范性及协商机构的制度威信。

二、问题和挑战

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和挑战:一是技术应用局限性。人工智能在理解复杂语境、隐喻以及情感倾向上有缺陷,难以精准把握文本的核心价值与深层诉求,易遗漏或误判;舆情和民意监测易受“数字鸿沟”影响,民意图谱可能失真、片面;远程协商方面,因缺乏面对面交流,部分非语言信息无法读取,影响互动的深度。二是制度壁垒制约性。因各部门、各机构的数据标准不统一、共享机制不健全,政协难以获取全面准确的数据,影响智能技术应用实效。同时,协商流程标准化不足也制约人工智能深度融入。不同地区、层级政协的提案收集、提交、审议等环节存在差异,难以建立通用的流程管理智能系统。更需关注的是,技术治理规范未跟上实践需求,从算法透明度到隐私保护,从责任界定到应用边界,都缺乏明确的法律法规,增加潜在风险。三是社会伦理风险性。智能算法可能会延续历史数据中的性别、地域等偏见,歧视某些观点,损害协商民主的公正基础。更值得警惕的是“信息茧房”,智能推荐系统会根据用户偏好推送内容,使个体困在个人喜好信息闭环中,难以接触多方观点。这既不利于协商中达成广泛共识,还可能削弱协商民主“多元对话与理性沟通”的核心价值。

三、发展路径建议

(一)优化赋能路径,构建与人工智能相适应的治理框架。自觉顺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潮流,增强数字意识,培养数字习惯,用新技术带动新思维、用新思维推动新实践。建议构建跨部门协作机制,整合政府部门、企业、社会组织信息数据,形成完整数据库;建立统一的数据处理标准,清洗校验数据,确保真实可靠。技术研发上,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联合攻关,聚焦需求突破关键技术,解决语义理解等技术难题;开发智能工具,如提案自动分析系统、舆情实时监测平台等,为协商民主提供技术支持。规范管理方面,定期评估算法模型的公平性和透明度,确保技术应用符合协商民主的基本原则。 

(二)创新制度适配,打造与人工智能相适应的履职模式。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政协协商,围绕提升“数字政协”履职平台集成化、便捷化、智能化水平,完善人工智能嵌入履职全链条数字化服务和管理。推进协商流程标准化建设。梳理和完善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程序,制定统一的操作规范与操作指南,明确建言议政的过程和程序,确定各环节的标准、要求和细则,以便智能技术对协商流程建模优化;建立动态调整体系,根据工作进展和技术进步及时更新优化系统。 

(三)提升数字素养,提高与人工智能相适应的履职能力。弥合数字鸿沟,促进社会参与。加大数字设施建设力度,扩大网络覆盖面,降低数字设备和网络使用费,优化数字协商平台界面和功能设置,提高易用性。注重人工智能伦理,出台相关规范准则,向有关部门建议对算法设计、数据利用等作出伦理约束和应用管理,让智能系统的算法原理、数据来源等接受相关部门的监督;加强公众教育,增强公众对于算法歧视、“信息茧房”等风险的防范意识。 

孙一勤:农工党绍兴文理学院基层委副主委、绍兴文理学院医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