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智慧医疗有序健康发展

2018-02-08 来源:联谊报

 

  在医疗信息化建设进入全面快速发展时期,医疗行业纷纷开始探索并建立以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区域医疗信息平台,实现区域内医疗卫生机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大力推进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建设,加快步入智慧医疗时代。

 

  现  状


  智慧医疗是一门融合了生命科学和信息技术的新兴交叉学科,其围绕医疗数据,基于居民电子病历及健康档案,实现自动化及智能化效果,综合使用了物联网、无线传感器、云计算等信息科学技术,构建了一个高效的信息支撑体系,具备规范化的信息标准以及常态化的信息安全保障,能够科学化地实施政府监管以及部署专业化的业务应用,提供便捷化的医疗服务以及人性化的健康管理,使得整个医疗生态圈的每一个群体都能从中受益。
  我省以杭州市为试点,在智慧医疗技术推动下,借助大数据,建立“全民电子健康档案”、推出“智慧医疗”APP、上线“分时预约诊疗”系统、开通“诊间结算”、 建设“自助服务” 等等,实现了医疗机构数据的互通共享和医疗信息的可及连贯,开始打破以前医院间信息化系统各自独立导致的信息不共享、数据不能有效利用的“孤岛”模式,为居民日常保健、生病就医、健康咨询提供个人全程可及连贯的医疗健康服务,全方位帮助百姓“轻松看病”。
  杭州市滨江区的智慧医疗建设在当地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目前,医疗服务流程基本稳定,整体系统运行基本平稳,各中心已配有自助发药机、中药外煎系统、无线门诊输液系统、检验自助取单机等。但从目前运行来看,还存在不少问题,如系统输入、连接、结算等方面的卡顿、滞慢,诊间结算成功率低、数据库及网络连接稳定性不足,各科室操作系统不协调,医务人员操作不熟悉等,某些方面反而增加了患者的抱怨和投诉,使医患双方都体验不到智慧医疗的作用。杭州高新区(滨江)是高科技聚集区域,科技运用更应体现在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力推进滨江区智慧医疗有序健康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建  议


  滨江区要抓住信息化建设的大好机遇,大力发展智慧医疗,使其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的医疗服务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政府要对卫生信息化建设统筹运作,引入社会各界力量,协同合作,推进智慧医疗事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积极解决好传统医疗服务中的“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
  提高软件技术创新,安全存储医疗卫生信息数据。从智慧诊疗操作系统的上线应用来看,软件技术的创新仍是瓶颈,打造出运行稳定的操作系统及开发基于“智慧医疗”专有云的大型平台系统运作软件是关键。另外,卫生信息系统的安全问题亟待解决,智慧医疗对健康信息的收集贯穿整个生命发展周期,如果人口健康信息的公布及使用缺乏规范管理,健康数据不仅在卫生系统内部网络流传,还可直接链接到公共网络,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泄露与篡改的问题,将成为智慧医疗发展的障碍之一。
  打造区域平台,及时上线电子病历。依托居民完整的电子健康档案,为医生全面掌握和了解患者就诊记录及其健康状况,为临床决策提供支撑。同时避免重复医学检查,既提高了效率,也节省了患者支出。通过实现资源共享与业务协同,实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区域内大中型医院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建立远程医疗、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制度,实现双向转诊、诊断互认、检验互认、协同会诊、就诊预约等新型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实现区域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通过电子病历的大数据分析和共享,医疗人员能获得准确高效的患者医疗记录数据和病历数据,能够发现统一建模方法和大数据分析平台的成功治疗模式,减少医疗差错;也可以模仿干预措施,预防流行性疾病,打造卫生综合管理平台;还可以进行绩效考核决策分析、处方点评等等。
  发展移动医疗应用程序,提高患者服务智能化。目前移动终端应用仅限于一些医疗保健、药物信息等低风险内容,并没有解决居民挂号难、看病难的问题,且居民与医生之间互动较少,没有让居民真正通过移动应用进行自主健康管理,如患者的就诊数据、体检数据不能及时接收。要让患者切实体验到智慧医疗的智能性,通过利用居民健康卡、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等先进信息技术,实现预约挂号、信息查询、叫号就诊、诊间结算、咨询和投诉管理、先诊疗后付费等,从而提升服务质量、改善就医体验和提高医疗服务满意度。
  完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保护患者隐私。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是关于医疗保健对象健康状况的信息资源库,涵盖整个生命过程,多方面收集健康相关的所有因素,为防治疾病、促进和保护人体健康提供依据,为实现居民的自我健康管理和医疗健康服务管理提供有用的信息资源,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医务人员应高度重视,要及时完善居民健康信息,保证其真实性,不得随意更改甚至伪造。但是,在智慧医疗条件下,患者隐私信息泄露的风险实际上有增无减,侵害患者隐私权的类型、方式也有别于传统医疗方式。因此,医生和患者都应该充分了解智慧医疗的工作模式,引起足够重视,医院及卫生行政单位也应建设相应的制度保障患者隐私。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