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烈(1924年1月一2021年7月),浙江海宁人。1980年10月加入中国农工民主党。历任农工党嘉兴支部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农工党嘉兴市委会第一、二、三届专职副主委,农工党浙江省委会第五、六届委员。历任政协嘉兴市(县级市)第三届委员,政协嘉兴市(省辖市)第一、二届委员、副秘书长,嘉兴市第一、二届台胞台属联谊会副会长。
朱烈先生于2021年7月17日走完了他98年的人生历程。3年了,但我时常会想起他。不仅因为他曾是农工党嘉兴市委会专职副主委,我的党务工作启蒙老师,更是因为他谦逊、善良、朴实、厚道,对农工党事业一腔热忱、倾情奉献。
发展党员建组织
海宁,是朱烈的出生地,情况熟,便于开展工作,他把海宁作为发展县级农工党组织的样板。他首先到嘉兴人大、政协了解有关信息,当他了解到,朱炼之是无党派人士,且是嘉兴地区的名中医,同时担任嘉兴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海宁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心中十分激动。将意向发展朱炼之的事向市委统战部汇报后,随即得到支持。
1984年,嘉兴“两会”结束后,朱烈来到海宁县委统战部,在宋绍忠部长的办公室见到了朱炼之。当着宋部长的面,朱烈提出请朱炼之加入农工党。朱炼之笑着说:“谢谢朱副主委!宋部长,加入农工党的事情,我回去征求一下家人意见,我也再考虑考虑。”十年动乱的经历,有影响,有顾虑,朱烈很是理解,便道:“好的,征求一下家人意见,考虑好了告诉我。”
8月,朱烈再次到海宁见朱炼之。那天,烈日当空、酷暑炎炎,朱烈跑到中医院早已汗流浃背。朱炼之连忙拉过一只凳子,请朱烈坐下,并把电风扇换了个方位对着他。待朱炼之看完病人,朱烈请他吃饭。在赵家漾路上的一家小饭店坐定后,朱烈问:“朱医师,加入农工党的事情考虑得怎么样了?”朱炼之说:“还没有想好,家人是没有意见。”朱烈说:“我加入过国民党,也有海外关系,现在加入了农工党。相信共产党的政策,朱医师您加入农工党是好事。”朱炼之说:“朱副主委,我再考虑一下。”
次年6月,朱烈第三次到海宁见朱炼之。6月是梅雨季节,那天朱烈出火车站不久天公就下起了雨。没有带雨伞,就只能脱下外套顶在头上走到医院。见到浑身湿透的朱烈,朱炼之很是过意不去,马上叫夫人到家里去取衣服给朱烈换上。中午门诊结束时,朱炼之邀请朱烈去他家吃饭。饭后朱炼之拿出自己及几位同志的入党申请书,征求朱烈意见,朱烈建议他把这几位申请人的情况向统战部领导汇报,同时酝酿建立农工党海宁小组的事宜。
1986年春节后,朱炼之专程赴农工党嘉兴市委会,郑重递交了入党申请书。5月,朱炼之正式成为农工党党员。6月,朱烈又专程到海宁商议成立农工党海宁筹备小组事宜,并一同前往统战部作汇报。10月21日,农工党嘉兴市委会直属海宁小组正式成立并召开第一次会议,选举朱炼之为组长。1987年9月25日,小组升格为支部,朱炼之任主委。
八十年代没有公交车,朱烈每次到海宁,都是从火车站走近30分钟的路程到中医院。朱炼之先生生前常跟我聊起与朱烈交往的点滴,话语间满是敬意。他多次感叹道:“加入农工党是朱副主委的人格魅力感动了我,他为人真诚谦虚、待人热情,工作执着能干,是个好领导。”
朱烈先生慧眼独具,聚贤重能,在党派成员青黄不接之时,发展了一批有专业特长,有一定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知识分子加入农工党,为嘉兴各级组织的发展壮大打下了扎实基础。金成胜、朱炼之、吴静芝、姚定栋、孙敏冠、 陆与放、程剑兴、沈士华等同志相继担任了市、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或政协副主席。
海宁市委统战部原副部长马煜芳回忆说:“嘉兴农工党的朱烈同志几次来海宁商议发展农工党党员、建立农工党海宁支部事宜。跟朱烈同志交往感到很轻松,他待人热情、真诚,做事情认真负责,善于沟通、协调。”
艰苦创业办学校
1983年1月1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嘉兴地区教育为何落后》的报道,其中说道:“著名文学家茅盾的故乡桐乡县,文盲半文盲占总人口的31%以上……”这深深刺痛了嘉兴人的心。1984年,朱烈提出关于发挥农工党人才优势创办文化补习班的建议,得到农工党嘉兴市委会的同意,并决定由朱烈负责筹建。
1985年5月,嘉兴市前进业余补习学校正式成立。成立初期面临师资、校舍、资金等一系列困难,朱烈千方百计想办法,找政府、托朋友、求亲友。朱烈从学校的教师队伍中物色发展了张惠英等6位教师加入了农工党,后来他们成为前进业余补习学校的骨干老师。在嘉兴市委统战部、市政协的支持和帮助下,租用了嘉兴市实验小学空余的教室作为办学场所。朱烈与老师们一起打扫教室、修理桌子、粉刷墙面、购买教具,在暑期开设了书法、艺术、会计等10个专业班,首期招收学生318人。
随后,学校又开设了电大法律班,初级英语班、高中英语班,学生305人。在朱烈的不断努力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前进学校数次搬迁场地,办学条件逐步改善,师资队伍不断壮大。1987年学校又增设了高等自学考试辅导班,初、高中文化补习班,英语初、中级班,青少年艺术辅导班,少儿英语辅导班等8个班,学生948人。1988年又增设了学龄儿童双语班,新概念英语班,实用英语班等12个班,学生934人。1988年1月,学校更名为嘉兴市前进业余进修学校。
1993年2月开办了嘉善分校,分校相继兴办各类兴趣班458个,学生累计13881人次;同时开办初、高中、成人班8个,学生392人。
到1996年止,前进学校培训各类专业学生达4万多人次。由于特色教育成绩显著,培养了人才,创出了品牌,为家乡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多次受到时任中共嘉兴市委书记陈加元等领导的题词勉励。学校被农工党中央授予“社会力量办学先进集体”称号,被嘉兴市人民政府评为“嘉兴市优秀民办学校”。
农工党嘉兴市委会原专职副主委胡金祥说:“朱烈副主委他工作敬业,为人忠厚,党派同志都很敬重他,有事都跟他商量,碰到难事向他请教,大家都尊称他为老朱伯伯。”农工党嘉兴市委会秘书长姜燕凤说:“朱老退休后,我们常去看望他,他总是耐心传授我们小辈该如何做党派工作,他说党派工作更注重的是多方关系的处理,既要为广大农工党党员服务好,又要与基层中共党委、政府、统战部门交流与沟通好。”
代写家书寄相思
1987年11月至1998年9月,朱烈当选嘉兴市第一、二届台胞台属联谊会副会长。他积极主动团结、服务“三胞”,依法维护“三胞”权益,为拓展海外联谊做了大量工作。
朱烈与200多户台属、侨眷保持着联系,常利用休息时间走访他们,拉家常、交朋友。其中有些人文化程度低,写信困难,朱烈就抽空帮他们代写书信。他帮助代写书信80多封,查活从台、港、澳和国外寄来的“死信死汇”80多件。朱烈热情接待台属、侨眷来访者50多人次,并将他们的子女升学、就业等困难反映给政府,帮助推动妥善解决。1986年,他被全国侨联授予“侨联工作积极分子”荣誉称号。
朱烈的儿子朱景海说:“那时候,找我父亲写信的人很多,经常在晚上。他们讲,我父亲写,写好了再念给他们听,所以一封信要写很长时间,有时要忙到深夜12点后。”“我父亲还常在晚饭后出门走访‘三胞’,雨天也去,湿漉漉地回来。有次晚上,自行车轮胎在路上被扎破了,父亲只好推着车子回来,到家已是凌晨2点了。”
想见仪容空有影,欲闻教诲杳无声。朱烈先生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也没有留芳百世的伟业,但他对农工党事业的无限热爱和对岗位职责的忠实践行,令我们十分敬佩,也难以忘怀。我们将铭记他勇于担当、埋头苦干、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平易近人、团结同志、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赓续老一辈农工党人的优良传统,推动多党合作事业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