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国民:书山有路“融”为径 筑梦田园富乡邻

2025-02-08 来源:情系中华

杭州市余杭区径山镇平山村的董国民是农工党中央经济委员会委员、杭州径山书院创始人、浙江大学求是强鹰导师。2018年,董国民以“弘扬径山文化,助推乡村振兴” 为使命,开发径山荒废的平山农场,以径山茶宴文化体验“起家”,打造了集“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及数字团建、旅游服务、会务培训、团建研学、文化宣传、农产品深加工等为一体的农文旅综合性平台。据统计,2023年径山书院接待游客数量达7万人次,营业收入2000余万元。

在此基础上,董国民推动径山书院调动周边8000余亩乡土资源,衍生茶园、果园、农场、民宿及农家乐等村民谋生行当,帮助农户销售茶叶、水果、笋、玉米、大米等农副产品2500余万元,带动周边民宿消化非周末存量客房数万余间,发挥出了“1+1>2”的效益,真正实现联农带农,共谋发展。

春风唤得“燕归巢”   干事创业开新篇

当过技术员,做过银行经理,进军过IT 行业,后又投身商业地产成立中商集团,曾被评为“2011浙江经济年度人物”,董国民是大家眼中的跨界能手。致富不忘本,在外创业的岁月里,董国民一直心系家乡,2018年春天,一次偶然的机会,董国民了解到平山村一个破旧农场需要招商开发。对于这片小时候上学路上一直经过的、曾经勤工俭学采过茶叶的农场,他充满了感情。面对如今破败的农场,他下定决心:“拿到这个项目就一定要做好,不辜负径山的好山好水好风光。”

虽然此前董国民也算是个商场多面手,但是从没有涉猎过农业、旅游等行业,开发什么项目,如何开发,让董国民犯了难。但基于对径山的认识,结合多年商海历练的经验,打造一个集农文旅融合为一体的“径山书院”的想法应运而生。

在书院定位模糊之际,董国民一头扎向了历史文化中寻找灵感。“最初想要创造一个以茶文化为主的体验空间,”董国民说,“但是后来我们发现除茶文化之外,径山还有许多非遗文化,是众多手艺、民间美术的源头,如油纸伞、酿酒等。书山有路‘融’为径, ‘创’海无涯苦作舟,这是径山书院能够脱颖而出做大做强的关键。茶文化只是我们的一个核心特色,但并不是所有的精神内涵。”

“作为文化重地,径山的山与水、禅与茶都能引起共鸣。”董国民说。因此,他主张径山书院参考历史原貌恢复重建,依托径山乡村国家公园,将体验经济与在地文化深度融合,弘扬径山文化,助推乡村振兴。

仅用小半年时间,书院就建成开业了。周边的村民都感到不可思议,一个破破烂烂的农场,居然真的被改造成了一个如此具有文化气息的地方。

在董国民的带领下,经过6年的发展,径山书院已成为一家集旅游服务、文化宣传、会务培训、文创设计、农产品深加工等于一体的农文旅商科综合体。目前,入驻的企业已有31家,柔性引进本科及以上人才60余名,品牌项目直升机飞阅径山、热气球、仿宋七汤汉服点茶非遗体验、径山禅茶主题剧本杀、空谷清音民乐演奏体验、ATV 丛林穿越、天下径山读书会、智动体育培训等深受欢迎。

董国民表示:“径山书院的建立,是让人走进来,让径山文化传扬出去,书院做得越成功,文化传播的力量也就越大,这也是农文旅结合项目振兴乡村的目的所在。”

“扶农”初心始坚守   联农带农促增收

体验项目多了,游客自然就多了。如今,径山书院每年接待的团队数量近300个。面对这样的客流量,仅靠书院的体量是消化不了的。为了解决书院租房难、租房贵、投资大、见效慢、成本高的问题,董国民与径山镇的11户人家合作,将村民的独栋农居房改建为民宿,并申领了执照,以平均年租金10万元的价格租下。这么一来,赋闲在家的老人不仅能收租,还有了新工作,负责民宿的保洁和其他一些基本服务,每人每月能拿到4000元左右的工资。董国民还适时举办茶艺培训班等活动,在增加书院员工技能的同时丰富了乡村村民闲暇娱乐项目,提升文化素养。

姜菊梅是最早与径山书院合作的村民,她家正好与书院为邻。由于子女常年在外,6年前,姜菊梅和老伴就按民宿标准造了新房,打算自己经营。没想到,董国民找上门,提出了租赁的条件。“我们只管卫生,其他不用操心,不管有没有客人,租金照付。”姜菊梅说,家里人一致同意将房子租给径山书院,“现在游客越来越多,我打算自己开个小卖部,卖卖零食、饮料,应该也不错的。”

像姜菊梅家这样被径山书院整合起来的资源越来越多。在径山书院门口能看到一张画着大径山范围的“团建导览图”,图中列出了80余家径山镇内的餐饮、民宿、景点、农庄,包含了一年四季吃住游玩的地点。这张图的背后,是全镇农文旅资源“打包”,以相互导流的方式形成“共富”联盟。而将这一切联系起来的正是董国民。

在与农业经营主体的共赢上,董国民与当地粮油、农场、果园大户合作,通过配送、采摘、农事体验等活动,既为农业经营主体创造效益,又为书院拓展旅游资源,实现互利双赢。同时,他积极研发书院文创产品和餐饮菜品,赋予更多地域属性,开发了抹茶巧克力、茶宴、笋宴等。2023年,书院销售的茶叶、大米、水果等农产品产值达400万元。

在助力村集体经济增收上,董国民通过径山书院与村集体合作,挖掘并谋划“味增”非遗项目的保护性开发利用。书院将通过保底分红形式,为村集体带去收益,既开发了乡村旅游、盘活了文化资源, 又为村级集体经济的壮大引入了活水。

可以说,董国民对径山书院的营业开发,带动了周边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探索出了一条联农带农利益联结的新路径。目前,径山书院已经为村民提供了约160个就业岗位,人均年收入5万元。

“不拘一格”聚人才   集思广益创佳绩

在建设径山书院的过程中,董国民意识到,年轻人的思维充满活力并且往往能打破常规,何不将那些有想法又有志扎根乡村的年轻人请到书院作为“军师”呢?

在董国民的联系下,开业不久,径山书院便承办了一场全省大学生的创业比赛,吸引了数十支高校创业团队参与。其中,一支由浙江财经大学24名学生组成的创业团队“星期天”,在走访了杭州近百家民宿、采访了径山文化协会和老村民并深入调查大径山范围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将“民宿+学院”定为径山书院发展的基调。

“将书院作为汇聚地,使得整个径山的人文山水为我所用。”董国民恍然大悟,“村子本就是开放的,资源一直摆在我们面前。”于是,一个“军师联盟”开始在径山书院集结。在近年大学毕业生就业不足的形势下,董国民以径山书院为平台,积极创造适宜岗位,累计招收了来自全国各地的300多位大学生扎根就业,成为思想活跃、梦想成真的创业创新主力军。书院年年举办“头脑风暴”创意活动,组织学生创新团队“隆中对”,“脑洞大开”金点子层出不穷;书院每年开发落地12项新产品、新项目,就是大学生“军师”的谋略成果。

董国民的“向外借智、互融共建”之路还不止于此。他了解到,过去径山新联会成员活动阵地一般是在镇政府和村委会,但由于村干部公务繁忙,难以及时了解到大家的需求与困难,同时新联会成员聚集的时间与次数也难以固定,由此产生许多问题和矛盾。

为破解“场地难题”,2022年董国民便将径山书院作为余杭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径山分会的活动阵地,设有专门的议事厅供大家使用,打破以往成员难以聚集的困难,“大家有空就可以到书院坐坐,品品茶、聊聊天,可能在不经意间,就会产生灵感,推动商业资本与农业资源进行有机结合。”董国民说。

此外,董国民还联合知名画家将径山书院打造成浙江省老干部美术家协会暨浙江钱江画院创作基地,通过定期开展书画创作活动,定期举办雅集,推动文化传承的同时,推动乡村文化发展。

在董国民的努力下,目前,径山书院已经拥有多重身份。它是乡村民宿聚集区、杭州图书馆径山分馆,是乡村创业孵化基地、共享田间学校,也是浙江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了经济反哺文化、旅游带动农业、文创赋能乡村的多维度协同发展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