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情民意工作从来不是孤军奋战。五年间,农工党前辈的点拨让我顿悟写作边界,“五彩农工?蓝色桥梁”沙龙的案例研讨让我摸到选题门道,带新人时“选题会诊、调研示范、对比改稿”的实战带教,更让我在经验传递中深化理解。农工党各级组织“传帮带”的温暖接力,是我文字跋涉路上的重要支撑。
心路长卷
从迷茫到笃定的深耕之路
撰写社情民意的五年,是一场与自我对话的修行。从面对空白文档的手足无措到字里行间的笃定,这条路有石沉大海的失落,更有建议落地的感动。
最初提笔满是茫然。2020年春天,我在文旅产业融合与青少年心理健康选题间徘徊两周,直到聚焦熟悉的平湖旅游业“输入型”模式才敲下首行字,可初稿青涩如碎片,“想写好却写不好”成了心结。
挫败接踵而至。前5篇稿件石沉大海,“问题聚焦不足”“建议飘在半空”的反馈刺痛人心。深夜改稿时,前辈“社情民意要跳出个人视角、踩准政策节拍”的提醒点醒了我。我把退稿反馈逐条抄录,像分析病历般琢磨问题。描述是否笼统、原因是否挖深、建议是否缺可操作性?这种“解剖式”复盘,成了走出迷茫的第一步。
2021年初的“滑铁卢”让我自我怀疑。5篇稿件接连未被录用,“选题同质化”“缺乏前瞻性”等问题浇灭热情。直到社情民意沙龙上“在时代脉搏中找选题,在基层实践中找答案”的点拨,我才发现自己困在“闭门造车”的圈子里,才明白多数稿件停留在“就现象谈现象”。
转机藏在“脚踩泥土”的坚持里。为写文物保护稿,我连续三周泡博物馆,才懂“边保护边消失”的症结;写电梯维修稿时,38℃高温天跟着维保工修电梯,这才有了“建立电梯维修基金池”的灵感。当带着烟火气的文字被录用,我终于懂得,调研深度决定稿件温度。
长期坚持的秘诀是“看见价值”。《外卖配送员证管理建议》优化了办理流程,跨省通办目录让群众少跑腿,让无数熬夜改稿的夜晚有了意义。如今的我,空白文档的压迫感已变成“问题在心中、调研在脚下”的笃定。
稿源匠心
选题、调研与打磨的闭环
好的社情民意信息,离不开“选题精准、调研扎实、打磨精细”的闭环。
选题是“定盘星”,要避“大而空”,找准“小切口”。刚起步时追求宏大主题,后来才明白熟悉的领域更易把握本质。写《城市电梯“老龄化”维修难题》时,我放弃泛谈“公共设施管理”,聚焦具体民生痛点,精准度显著提升。优质选题的关键,是“小中见大”。
调研是“血肉”,无扎实调研则建议容易空泛。写文物保护稿时,查史料、访专家,弄清“资金分散与人才短缺”是核心症结。
打磨是“关键一跃”。初期因“逻辑松散”低录用后,我用“对比法”拆解优质稿件的“问题—原因—建议”链条,发现其“问题一针见血,分析层层递进,建议对应精准”。此后每篇稿件都用“反向提问法”自查,问题是否聚焦、数据是否准确、建议能否落地。往往改5-8遍定稿,过程虽累,却让文字更有力量。
本职沃土
在日常中发现真问题
本职工作是信息“源头活水”,关键在培养“问题敏感度”。
在文旅局时,发现平湖旅游业本地消费不足,形成《平湖旅游业“输入型”模式建议》;到政务数据办后,关注跨省通办“部门对接无固定渠道”堵点,所提建立全国通办联系目录的建议被全国政协录用。
从本职挖信息要做好“三关注”。关注高频投诉,群众反复反映的多是民生痛点;关注政策落地温差,执行偏差藏着改进空间;关注行业新趋势,如政务服务领域“物联感知网建设”,提前预判占先机。教材管理长效机制建议,正是结合文旅监管经验针对教材插画事件提出的专业思考。
社情民意工作无捷径,唯有“勤观察、深调研、精打磨”。当笔尖对准民生痛点,思考融入时代发展,每篇稿件都能成为推动进步的微小力量——这既是工作的价值,也是传承的意义。
(作者系农工党省委会特邀信息员,平湖市基层委文教支部副主任,平湖市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数据管理科副科长)